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诞生了两首以花鼓命名的中国钢琴作品,一首是由著名作曲家瞿维于40年代吸取了安徽地方民歌《凤阳花鼓》和中国民歌《茉莉花》的养料,寻求了群众最熟悉的音乐语言创作而成;另外一首是由上海作曲家奚其明于20世纪70年根据湖南地方民歌《丫环调》以及花鼓戏《刘海砍樵》关系密切,利用湖南地方民歌羽调式特征和地方民间音调创作而成,以鲜明的锣鼓节奏贯穿全曲,描绘青年人蓬勃的精神面貌。本文借鉴了民族音乐学倡导的“在文化中去研究音乐”把这两首钢琴作品置于花鼓文化视野之下,通过梳理花鼓艺术的历史沿革与流变,总结花鼓艺术的显著特征,并在此基础上立足于两首钢琴曲本体音乐形态的分析与比较,结合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历史大背景,论述了两位作曲家是如何利用钢琴这么一技术手段把中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花鼓歌舞艺术展现的淋漓尽致、活灵活现。并试图对两首钢琴曲的具体演奏与教学的分析和研究,从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角度,运用了文献法、音乐分析法、音乐史学法、比较法等方法揭示了乐曲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年朋友们认识、了解花鼓艺术,关注中国钢琴作品的学习与演奏,热爱中国钢琴音乐,时刻清醒的意识到钢琴技巧只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不断地推广和传承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让民族音乐和传统艺术走向世界,同时也繁荣了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的内容。最后,笔者希望能够通过对两首钢琴曲的比较研究,能够扩展到文化层面的学术探讨,提出花鼓艺术钢琴化、器乐化的现时性传承方式,并以花鼓艺术中最为成熟的璀璨之星凤阳花鼓为例,以凤阳花鼓文化局内人的角度和音乐学术研究局外人的双重角度,试着探讨花鼓艺术的传承与保护,谈谈自己的浅见,希望得到艺术界乃至全社会对于中国传统花鼓艺术的关注与传承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