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废气处理多年来一直是环境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与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相比较,生物除臭由于其除臭效率、经济成本和环境可接受性等方面的优势得到广泛应用。生产和生活污水汇聚到污水处理厂,经过废水处理设备处理后水体中的化学需氧量(COD)和生物需氧量(BOD)降低,但处理过程中由于生物和化学反应会释放出大量废气,其中主要成分是硫化氢和氨。硫化氢和氨除了会带来刺激性气味外,还会引起人体的诸多不适和毒性反应,对污水处理厂的工作人员和污水处理厂周边居民产生健康危害。生物除臭的核心是除臭菌株,本实验分别通过生物滤池除臭和全过程除臭两部分对污水处理厂废水处理后的废气进行无害化处理。生物滤池是利用微生物在填料表面形成生物膜,废气中的臭气分子溶解于生物膜表明的液相,进而被微生物分解代谢。首先进行生物滤池除臭的研究,从实验室已有的除臭菌株中筛选出生物膜成膜能力强的菌株BN8、BN15和BS15,测定成膜周期约为5~7天。通过对常见的6种有机和无机填料的吸附率和物理性质进行测定,最终得出陶粒和火山石的吸附率最高,24h内能达到65.5%以上,挂膜后对氨和硫化氢的去除率12 h内达到80.2%,而且火山石和陶粒均为无机填料,结构强度大,因此选取陶粒和火山石作为污水处理厂生物滤池的填料。对工业化使用的滤池进行实验室条件下的等比例缩小模拟试验,使用直径20 cm,高150cm的玻璃钢制成滤塔,待微生物在填料表面形成稳定的生物膜后通入硫化氢气体或氨气,测定进气口和出气口臭气浓度,计算去除率。结果显示一个月后去除率达到稳定,对32.0 ppm硫化氢和60.0 ppm氨气的平均去除能力在99.0%以上,去除效果显著。全过程除臭是一种新型的污水除臭技术,通过投加活性污泥,并使活性污泥在整个污水处理的过程中循环,从而利用其中的微生物降解水中的氨、硫化氢以及一些有机物质。本实验从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到两株去除率高且在微氧条件下生长良好的菌株S7和N07,利用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和纳氏试剂比色法测定菌株对水体中氨和硫化氢的去除率,结果显示S7对硫化氢的去除率达到95.7%以上,N07对氨的去除率达到85.4%。利用S7和N07对全过程除臭菌株在实际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进行模拟实验,表明24 h内菌株对硫化氢的去除率达到90.6%,而同样的条件下24 h内菌株对氨的去除率也能达到70.5%以上,总体去除效果良好。最后对实验使用的五株除臭菌株进行生理生化性质研究,最终确定菌株的最适培养基为LB培养基,最适生长温度范围在30℃~40 ℃,最适pH范围为5~9,次氯酸钠浓度低于2mg/L对菌株生长无影响,符合生长需要。经16srRNA测序确认,BN8和BN15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BS15为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sp.),S7 为柠檬酸杆菌属(Cirobacter sp.),N07 为产碱杆菌属(Alcaligenes sp.)。以上检测结果显示实验菌株适合用于废水处理厂的生产废气处理。目前,本实验设计的工艺流程已经应用于污水处理厂的实际生产,在几个试验的污水处理厂中试运行,效果反应良好,能有效去除废气中的氨气和硫化氢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