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在麻醉诱导前分别单次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Dex,旨在探讨Dex降低小儿腹腔镜下内环口缝扎术患儿应激反应、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且提高患儿苏醒质量的适宜剂量。 方法: 1.病例选择与分组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随机选取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博爱医院小儿外科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的患儿150例,年龄4~8岁,ASAⅠ~Ⅱ级,性别、身高不限。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五组(A(0.4μg/kg),B(0.6μg/kg),C(0.8μg/kg),D(1.0μg/kg),E组(给与等容量的生理盐水)),每组30例。患儿入选标准:术前心功能Ⅰ-Ⅱ级,EF>55%;肝、肺、肾功能正常;排除标准:(1)体重大于30kg;(2)合并有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病;(3)智力发育障碍;(4)卤族吸入麻醉药过敏史;(5)凝血功能异常;(6)全身系统性疾病。 2.麻醉方法 术前常规禁饮2h、禁食4~6h,五组患儿均不使用术前药物。患儿病房已开放上肢静脉通道,丙泊酚1.0~2.0mg/kg缓慢静脉注射,维持患儿镇静睡眠状态。同时连接静脉输复方氯化钠液体,液速控制为8mL/(kg·h)。连接多功能心电监护,连续监测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麻醉诱导:芬太尼2μg/kg、丙泊酚1.5~2.5mg/kg、顺阿曲库铵0.05mg/kg。辅助呼吸3min后行气管内插管。插管成功后,连接麻醉机,调节呼吸参数。采用压力控制通气(Pressure Control Ventilation,PCV)模式。参数设定:根据潮气量设定吸气压力,使潮气量达到10mL/kg~12mL/kg,根据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end tidal carbon dioxide,PETCO2)值设定呼吸频率(18~26次/分),维持PETCO2在35~45mmHg范围内,吸呼比I∶E=1∶2,呼末正压(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PEEP)为0cmH2O,新鲜氧气流量为1~1.5L/min,吸入氧浓度(Fraction of inspiration O2,FiO2)50%~60%。麻醉维持:吸入浓度为2%~3%的七氟醚,瑞芬太尼0.2~0.3μg/kg.min,Narcotrend保持在D1~D2水平。手术结束前8min关七氟醚、缝完皮肤时停瑞芬太尼。当患儿心率低于80次/分时,给予静脉注射阿托品0.2mg/次。五组患儿均在手术间拔除气管导管后送麻醉复苏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继续观察。 3.右美托眯定给药方式及剂量 Dex(0.1mg/1mL)与0.9%氯化钠混合,配成混合液(Dex稀释浓度为≤4μg/mL)。A、B、C、D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前单次给予患儿静脉恒速注射0.4、0.6、0.8、1.0μg/kg的Dex,但总容量均为10mL。而E组则在相同的时间点(麻醉诱导前)静脉恒速注射同等容量(10mL)的生理盐水。五组患儿在麻醉诱导前恒速注射时间均为15min。 4.血液标本处理及检测 分别在入室时(T0)、手术结束时(T2)和离开PACU(T3)3个时间点抽取所有患儿静脉血,每次2mL。1h内送检验科,3000转/分,离心5分钟,2h内上机完成测试。化学发光法检测肾上腺素、皮质醇、胰高血糖素的血浆浓度水平,己糖激酶法检测血糖血浆浓度水平。 5.观测指标 5.1 主要指标 5.1.1 应激参数 分别在入室时(T0)、手术结束时(T2)和离开PACU(T3)3个时间点抽取所有患儿静脉血,检测并记录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血糖和皮质醇的血浆浓度水平。 5.1.2 躁动评分 记录患儿进入PACU后5、10、15、20、25、30min的躁动评分(Sedation-Agitation Scale,SAS法):1分,平静睡眠;2分,清醒、平静;3分,易怒、易激惹、哭喊;4分,难以安慰、无法控制的哭喊;5分,为无法安静、谵妄。 5.2 次要指标 5.2.1 一般情况 记录五组患儿的输液量、出血量、手术时间、性别比例、年龄、身高和体重。 5.2.2 血流动力学参数 记录五组患儿在入室时(T0)、手术开始时(T1)和手术结束时(T2)3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 5.2.3 拔管时间 记录五组患儿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手术结束时至气管导管拔除)。 5.2.4 苏醒期不良反应 记录五组患儿入麻醉复苏室(PACU)苏醒期躁动、需芬太尼1μg/kg补救、恶心、呕吐、寒颤等发生率情况。当患儿脸谱疼痛评分(FPS-R)≥6分时,进行静脉注射芬太尼1μg/kg镇痛补救治疗。 5.2.5 镇痛评分和镇静评分 记录患儿术后1h(T4)、2h(T5)和3h(T6)的镇痛评分(修正脸谱疼痛评分量表,Revised Faces Pain Scale,FPS-R法)和镇静评分(Ramsay镇静量表,Ramsay Sedation Scale,RSS法)。镇痛评分(FPS-R):0分,无痛;2分,有点痛;4分,疼痛轻微;6分,疼痛明显;8分,疼痛严重;10分,疼痛剧烈。镇静评分(RSS):1分,烦躁不安;2分,清醒、安静合作;3分,嗜睡、对指令有反应;4分,浅睡眠状态但可唤醒;5分,入睡、对呼叫反应迟钝;6分,深睡、对呼叫无反应。 6.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数据资料的统计用SPSS19.0(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19.0)软件包完成,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主要研究结果 1.1 五组患儿各时间点围术期应激指标变化比较 相同时间点组间比较,B、C、D三组在T2和T3两个时间点的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和皮质醇血浆浓度水平较E组出现明显下降(P<0.05)。C、D两组在T2时间点血糖较E组有明显下降(P<0.05);不同时间点组内比较,C组和D组在T2和T3两个时间点的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和血糖血浆浓度水平较T0无明显变化(P>0.05),而皮质醇血浆浓度水平在T2时间点却出现了明显上升(P<0.05),其余组在这两个时间点的应激指标较T0时间点血浆浓度变化表现不一。 1.2 五组患儿术后各时间点SAS躁动评分比较 相同时间点不同剂量组与E组相比,A、B、C、D四组在进入PACU后5~25min的SAS躁动评分均明显低于E组(P<0.05)。 2.次要研究结果 2.1 五组患儿一般资料的比较 五组患儿在输液量、出血量、手术时间、性别比例、年龄分布、体重指数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五组患儿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 相同时间点组间比较,B、C、D三组在T1和T2两个时间点的MAP和HR较E组出现明显下降(P<0.05);不同时间点组内比较,C组和D组在在T1和T2两个时间点的MAP和HR较T0出现显著下降(P<0.05),而E组在T1和T2两个时间点的MAP和HR较T0有明显上升(P<0.05)。 2.3 五组患儿拔管时间比较 A、B、C、D、E五组患儿拔管时间分别为(7±1.5)min、(8±2.1)min、(7±1.8)min、(20±3.2)min和(6±1.7)min,D组患儿的拔管时间明显长于其余各组(P<0.05)。 2.4 五组患儿苏醒期不良反应比较 与E组相比,A、B、C、D组在患儿入PACU后躁动、需芬太尼1μg/kg补救、恶心、呕吐、寒颤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Dex组间比较:与C组比较,A、B组患儿躁动、需芬太尼1μg/kg补救、恶心、呕吐、寒颤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 2.5 五组患儿(回病房)术后各时间点镇痛评分(FPS-R)和镇静评分(RSS)比较 与E组相比,B、C、D三组在T4、T5和T6三个时间点的镇痛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相同组间比较,A组和E组在T4时间点的镇痛评分均高于其余两个时间点(P<0.05)。与E组相比,B、C、D三组在T4、T5和T6三个时间点的镇静评分均明显增加(P<0.05)。 结论: (1)Dex(0.8μg/kg、1.0μg/kg)能明显降低本手术患儿的应激反应,使患儿血流动力学更加稳定、能减少患儿术后躁动、恶心、呕吐、寒颤的发生率及减少芬太尼1μg/kg补救率,具有良好的镇静和镇痛效果。然而,Dex剂量1.0μg/kg时,患儿苏醒、气管拔管时间明显延长。 (2)小儿腹腔镜内环口缝扎术麻醉诱导前单次静脉给予Dex的适宜剂量为0.8μ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