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被称为“中国的奇迹”。然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目前学术界对区域差距的成因、发展趋势等问题还存在很大的争议。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关注区域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及其影响因素,通过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有利于发现制约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因此对该问题的研究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从经济增长收敛性的角度深化对中国区域差距的认识,以收敛性研究为主线,研究1978年-2004年中国区域经济收敛或发散的内在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统筹区域发展的政策建议。首先,本文在分析各种经济增长收敛性假说的基础上,选取我国人均GDP的年度数据,对我国省际间以及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内部经济增长的σ收敛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978年-2004年我国省际之间的人均GDP差异逐渐加大。之后,本文研究了省际经济增长的β收敛情况。通过分析本文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省际经济增长,虽然在个别时段可能存在绝对趋同,但不存在长期的绝对收敛趋势。另外,中国省际经济增长存在比较显著的俱乐部收敛。1978年到2004年的中国省际经济增长,不仅存在东、中西两个大的收敛俱乐部,而且在大的收敛俱乐部内部存在次一级的趋同俱乐部,即存在第二甚至第三层次的小的收敛俱乐部。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国家对区域经济的宏观调控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还通过面板数据的方法,对我国省际生产函数进行了估计。结果发现,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中,存在地区发展模式、发展环境等影响投入要素,但不能直接观测因素的差异。从结果中可以看出,估计值都很显著,北京、上海等东部城市的地区效应大多为正值,而西部地区则大多为负值。这可能与我国的发展战略上的倾斜有关。影响截距项的时期固定效应随时期在增长,这表明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各地区均有技术进步。资本弹性与劳动弹性的和几乎为一,说明各地区总量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