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上市公司发生限售股解禁事件时,大股东通常会立即减持套现,这会扰乱市场秩序,侵犯中小股东权益,因此针对上市公司股东的减持行为,监管层出台了一系列减持规定。2017年5月26日,证监会出台了《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次日,上交所与深交所分别发布了实施细则,以上3份文件共同构成了新版的减持规定,俗称“减持新规”。2017年的减持规定首次对股东在限售股解禁后的减持行为进行了限制,在任意连续90个交易日内,采取集合竞价交易和大宗交易方式减持所持股票的减持数量分别不得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和2%,同时自股份解除限售之日起12个月内,减持数量不得超过其持有该次非公开发行股份数量的50%。减持规定的出台限制了上市公司股东在限售股解禁后的减持行为,将减持周期拉长,理论上来说可以减少限售股解禁后的卖盘,缓解抛压,那么减持规定能否据此抑制限售股解禁前后的股价波动,起到应有的政策效果呢?在此背景下,对2017年出台的减持规定能否有效抑制限售股解禁的市场波动进行研究,以探究新规在实践中的政策效果。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限售股解禁后股东减持股票的动机及限售股解禁股价效应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实证部分选取了2015-2019年沪深两市所有发生过限售股解禁事件的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Python和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针对2017年出台的减持规定引入政策虚拟变量,使用Stata软件进行面板数据多元线性回归。本文具体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减持规定能否抑制限售股解禁前后的股价波动;(2)对主板与中小板、IPO首发限售股与定向增发限售股以及国企与非国企等不同性质主体进行了分组,以研究减持规定对不同特性主体限售股解禁前后股价波动的影响程度。实证结果表明:减持规定的出台加剧了限售股解禁前后的股价波动,而且限售解禁股价格波动与公司解禁规模和股权集中度正相关,与公司流通市值和估值水平负相关;减持规定对中小板市场、IPO首发限售股等影响更明显,对国企与非国企影响无明显区别。论文研究结果的意义在于:对2017年出台的减持规定这一法规的政策效果进行了研究,发现其没有起到应有的政策效果,说明我国的中小投资者不够理性,大股东仍然存在减持套利的动机,有助于监管层改变监管思路,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引导价值投资理念;监管层已于近期修改了证券法,对上市企业再融资行为进行松绑,放松了对限售股减持的相关限制,本文的结论支持监管层对相关法规的修改,有助于引导资本市场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相关政策建议包括:监管层应当与时俱进,完善和修改相关法规,重点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适当放开对再融资行为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