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汉语中,“向”和“往”都可以出现在动词后构成“V向+O”和“V往+O”结构。一般认为,在这两个结构里,“向”和“往”都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可以比较自由地换用,但实际上在“V向+O”和“V往+O”结构中,“向”和“往”只在某些情况下才可以换用,在另外一些情况下却不可以,可见这两个结构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将首先从共时平面对“V向+O”和“V往+O”结构进行比较研究,然后将从历时的角度解释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共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阐述论文选题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所采用的理论方法和语料来源等。第二章,主要对可以进入“V向+O”结构的动词和可以进入“V往+O”结构的动词进行对比研究。首先,对能够进入“V向+O”和“V往+O”中的动词分别进行了穷尽性的描写。其次,对可以进入两个结构中的动词进行了对比,将这些动词分为三类,并且提取了每一类的语义特征。第三章,主要对“V向+O”和“V往+O”结构中的宾语进行了比较研究。首先总的说明了“V向”和“V往”的后置宾语不能是单音节的,其次对宾语的语义类型以及“V向”、“V往”和各自的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了描写。第四章,主要从历时角度描写了“V+向+O”和“V+往+O”结构中“向”、“往”的虚化过程,总结了“向”、“往”的虚化动因,以及古汉语中动词“向”、“往”对现代汉语中介词“向”、“往”的语义俯瞰作用,并且说明了“V+向/往+O”结构有述宾化发展的趋势。第五章,本章主要考察了“V向+O”和“V往+O”结构的位移事件类型。首先,我们界定了“V向/往+O”结构表达的事件类型符合认知语言学中的路径图式。其次,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我们发现“V向+O”结构不仅可以大量参与表述现实类位移事件,还可以大量参与表述虚拟类位移事件;而“V往+O”结构参与表述的位移事件则基本上是现实类的,很少表述虚拟类的。第六章,全文的结语部分,总结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并提出须进一步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