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通过从阐释学角度对文学作品重译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以《简爱》的三个中译本对比研究为例,说明重译存在的合理性和重要性。近年来,文学作品重译现象非常普遍,吸引了译界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学者们开始研究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及其理论根据。过去的研究多集中在译者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上,随着现代阐释学的兴起,它为不同译本的存在提供了更新,更深的研究视角。阐释学是一门关于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现代阐释学认为每一次阅读都会产生新的理解。本文通过运用现代阐释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的“前见”“视域融合”等理论说明译者是如何理解、翻译文本的,并对译本产生的“效果历吏”进行了研究,充分论述了产生不同译本的各种原因。
《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之作,在中国也拥有很多读者。本文选取了其最有影响力的三个中译本,分别山李霁野,祝庆英,黄源深翻译。通过运用阐释学理论对这三个译本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译者特有的“前见”会导致译者在理解原文本,选词和翻译手段上的不同;译者与文本独特的视域在每一次阅读和阐释中会达到新的融合。最后,译本的效果历史也会唤起不同时代对新译本的期待。因此,重译是翻译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一种合理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