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坝子耕地转型与功能演变耦合机制研究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243173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城镇化工业化仍以较快速度在全国范围发展,该背景下交通建设用地范围持续外溢,耕地作为土地利用转型的主要源头,不论在数量空间格局上还是在功能形态上变化趋势均较明显。为坚持国家保护耕地红线不动摇,有效针对各省区状况保证高效的土地整理政策的实施,有必要提前把握耕地转型的具体情况和功能演变的过程,摸清耕地转型和功能演变的互馈机制。由此本文在岩溶山区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为明显的特殊地貌—坝子的较大数据集和微观视角下,建立了坝子耕地功能分类体系与定量诊断指标体系。运用系统网格法,创建土地利用功能得分计算模型和土地利用功能变化监测模型,分析了贵州省境内:(1)三种类型共15个坝子(2005、2010、2015年)3期整体土地利用转型的显性形态(空间形态)变化特征和空间变化规律;(2)一个典型区惠水涟江大坝(1966、1973、1990、2005、2010、2016年)6期耕地功能空间演变的规律,并探索演化阶段特征,以期为贵州省坝区耕地保护和土地整理提供决策依据。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贵州坝子耕地的空间形态随时间变化特征是其功能形态演变规律的外在表现。三种类型坝子土地利用的空间形态转型主要体现在研究期间坝区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占比变化、类型面积变化速率和耕地景观格局差异上;惠水涟江大坝的耕地空间形态转型体现在耕地数量和方向变化上。(2)在土地利用多功能和耕地多功能性内涵基础上,研究建立的岩溶山区贵州坝子土地利用功能分类体系、坝区三生功能贡献强弱程度标准和坝子土地利用功能定量诊断指标体系结合系统网格法,实现了岩溶山区坝子的耕地功能空间格局的有效识别;建立的坝子土地利用功能空间动态演变监测模型可敏感反映贵州坝子耕地功能时空动态演化规律。(3)岩溶山地地貌背景下坝子土地利用功能多元化发展既是客观存在也是未来趋势。根据坝区土地利用的典型特点、区域人类活动主体(人)与经济发展的主要需求导向,不同历史时期坝子的土地利用功能类别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差异较大。其中功能类型主要有9大二级功能,3大一级功能和总体多功能性;功能空间分布格局则相应呈现在各自指示地类的分布区域。(4)坝区各层级耕地功能除传统农业生产功能、自然生态功能、半自然生态功能持续减弱外,其余全部呈快速增强趋势,总体符合坝子土地利用功能的一般性演变趋势的前期假设,以农业功能为主但耕地功能多样性不断增加。(5)区域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是坝区功能功能演化的本质,以此为背景坝子显性转型和隐性转型各自总结为四个特征阶段。(6)依据的坝子空间和功能形态转型的阶段对比研究和相互关系的探讨结果,可以明确两者的变化规律受“个体、政府和市场”三个层面和“文化、制度、社会经济、人口技术区位”四个重要因素系统驱动控制。通过惠水涟江大坝的微观实证研究,结合贵州省历史标志事件对该驱动过程具体定性分析可得贵州坝子耕地转型与功能演变的致因为各项与土地有关政策的交替实施和调控。
其他文献
微纳米谐振器在高精度测量和信号处理等诸多领域表现出了优越特性而备受关注,已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和热点之一。在振动过程中,谐振器内部会产生不均匀的变形,受挤压的区域温度升高,受拉伸的区域温度降低,因而产生的温度差促使不可逆性热流从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扩散。热弹性阻尼正是由于热传导不可逆性而引起的能量耗散,是谐振器主要的能量耗散机制之一。为提高微纳米谐振器的工作效率、减少能量耗散,研究谐振器能量耗散的机制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到远程教育学习的浪潮中来。在远程教育学习中,用户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
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就高职院校有机化学教学中翻转课堂应用的重要性和策略进行了思考和讨论,以期为广大的一线高职教师提供参考和依据。
2016年1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JB/T 5239.3—2016《柴油机柴油滤清器第3部分:旋装式柴油滤清器技术条件》。JB/T 5239.3—2016由临海市江南内燃机附件厂、上海内燃机研
水权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即水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用水户在取得水资源的使用权的基础上,可以将使用权转让,但使用权的转让必须在水资源的所有权支配下才能进行;在此前提下,
生物传感芯片综合了生物芯片和生物传感器的优点,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电化学发光技术的引入,不但保持了传统生物芯片的高通量、可寻址、并行处理等特点,而且为生物传感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