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城镇化工业化仍以较快速度在全国范围发展,该背景下交通建设用地范围持续外溢,耕地作为土地利用转型的主要源头,不论在数量空间格局上还是在功能形态上变化趋势均较明显。为坚持国家保护耕地红线不动摇,有效针对各省区状况保证高效的土地整理政策的实施,有必要提前把握耕地转型的具体情况和功能演变的过程,摸清耕地转型和功能演变的互馈机制。由此本文在岩溶山区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为明显的特殊地貌—坝子的较大数据集和微观视角下,建立了坝子耕地功能分类体系与定量诊断指标体系。运用系统网格法,创建土地利用功能得分计算模型和土地利用功能变化监测模型,分析了贵州省境内:(1)三种类型共15个坝子(2005、2010、2015年)3期整体土地利用转型的显性形态(空间形态)变化特征和空间变化规律;(2)一个典型区惠水涟江大坝(1966、1973、1990、2005、2010、2016年)6期耕地功能空间演变的规律,并探索演化阶段特征,以期为贵州省坝区耕地保护和土地整理提供决策依据。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贵州坝子耕地的空间形态随时间变化特征是其功能形态演变规律的外在表现。三种类型坝子土地利用的空间形态转型主要体现在研究期间坝区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占比变化、类型面积变化速率和耕地景观格局差异上;惠水涟江大坝的耕地空间形态转型体现在耕地数量和方向变化上。(2)在土地利用多功能和耕地多功能性内涵基础上,研究建立的岩溶山区贵州坝子土地利用功能分类体系、坝区三生功能贡献强弱程度标准和坝子土地利用功能定量诊断指标体系结合系统网格法,实现了岩溶山区坝子的耕地功能空间格局的有效识别;建立的坝子土地利用功能空间动态演变监测模型可敏感反映贵州坝子耕地功能时空动态演化规律。(3)岩溶山地地貌背景下坝子土地利用功能多元化发展既是客观存在也是未来趋势。根据坝区土地利用的典型特点、区域人类活动主体(人)与经济发展的主要需求导向,不同历史时期坝子的土地利用功能类别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差异较大。其中功能类型主要有9大二级功能,3大一级功能和总体多功能性;功能空间分布格局则相应呈现在各自指示地类的分布区域。(4)坝区各层级耕地功能除传统农业生产功能、自然生态功能、半自然生态功能持续减弱外,其余全部呈快速增强趋势,总体符合坝子土地利用功能的一般性演变趋势的前期假设,以农业功能为主但耕地功能多样性不断增加。(5)区域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是坝区功能功能演化的本质,以此为背景坝子显性转型和隐性转型各自总结为四个特征阶段。(6)依据的坝子空间和功能形态转型的阶段对比研究和相互关系的探讨结果,可以明确两者的变化规律受“个体、政府和市场”三个层面和“文化、制度、社会经济、人口技术区位”四个重要因素系统驱动控制。通过惠水涟江大坝的微观实证研究,结合贵州省历史标志事件对该驱动过程具体定性分析可得贵州坝子耕地转型与功能演变的致因为各项与土地有关政策的交替实施和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