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纳米管屈曲与振动的若干特性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sjay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纳米管因独特的分子结构和优异的物理、化学、力学性质而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连续介质力学是研究碳纳米管力学性能的一个有效而经济的重要方法。本文基于连续介质力学理论,分别采用了三维实体模型、梁模型和壳模型研究了与碳纳米管的屈曲及振动问题相关的力学特性。本文的研究工作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用有限元实体单元模拟了多壁碳纳米管(MWNTs)大角度弯曲时的局部屈曲现象及弯曲刚度的降低,得到了多壁碳纳米管的弯曲本构关系,并用梁单元进行了交变电场中碳纳米管的振动分析,从理论上解释了共振法测得多壁碳纳米管的杨氏模量随直径增大而减小的现象,并为实验测量碳纳米管进入非线性弯曲变形的临界应变及波纹模式弯曲刚度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二部分介绍了多层弹性壳体模型,考虑了MWNTs两相邻管间的范德华作用,分别研究了单个MWNTs的扭转屈曲和埋入弹性基体MWNTs的偏心压缩屈曲问题。针对单个MWNTs在两种不同载荷条件下的扭转屈曲特性的研究,给出了临界扭转载荷的显式表达式。结果表明,扭矩只作用在最外层管的MWNTs的临界扭转载荷值比同样条件下扭矩按剪切薄膜力与半径成比例分布在各层上的情况的值要高。该结论对于应用纳米管设计微驱动机电装置、扭转震荡器等纳米结构装置具有理论参考价值。本文第三部分基于Lennard-Jones模型,利用多壁碳纳米管任意两层间严格范德华作用的公式,分析了埋入弹性基体MWNTs的径向呼吸振动和热环境下MWNTs的轴向屈曲问题。结果表明,基于严格范德华作用模型的MWNTs的力学特性与简单范德华作用模型所得的值有一定差异。严格范德华作用依赖于层间距离的变化和各管半径,其MWNTs的最高径向呼吸振动频率比仅考虑两相邻管间范德华作用的频率要高;其MWNTs的轴向临界应力要比仅考虑两相邻管间范德华作用的临界应力大。第四部分以非局部连续介质力学理论为基础,利用流体-多层梁模型求解受轴向载荷,埋入基体中充液碳纳米管的耦合振动问题,考虑了碳纳米管的小尺度效应。通过具体算例与经典局部理论解的比较分别考察了各种参数条件下小尺度效应对碳纳米管振动频率的影响,指出了经典连续介质力学的适用范围。通过与无充液碳纳米管解的比较分别考察了几何形状、流体密度、基体温克勒常数、轴向载荷、层数、模态阶数等各种参数条件下流体耦合效应对充液碳纳米管动态特性的影响。本文得到的一些有意义结果揭示了碳纳米管屈曲和振动方面的新特性,有助于以碳纳米管为元件的纳米结构和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浮躁的社会环境使得人们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开始注重内在修养和外在表达,渴望找到情绪宣泄和表达的窗口,“佛系”文
砷化物是人类确定致癌物,亚砷酸钠(NaAsO2)是砷元素在环境中存在的主要形式。长期摄入砷化物可引起多种癌症,其中主要是皮肤癌、肺癌和膀胱癌等,砷化物已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使汽车安全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能源和环境等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汽车轻量化成为了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近年来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CFRP)凭借着自身轻质高强、可设计性高和比吸能能力强等优点逐渐被应用于汽车领域,以满足汽车轻量化和耐撞性的要求,然而CFRP也存在高脆性、失效不稳定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众所周知,果蔬、肉类、水产品等生鲜农产品由于受温度的影响易腐烂变质,在运
物联网通过实时感知现实世界的各类数据,利用网络连接物理和虚拟对象,被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如工业物联网、智能家居等)和国家安全应用领域(如关键基础设施、军用物联网等),
教育公平是一个常新的话题,也是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一个缩影,2017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发展,
高等教育质量问责路径依赖的核心是对问责主体的依赖,本质是问责权力的集中.突破高等教育质量问责路径依赖的束缚,关键在于消解问责权力的单一化运作.因此必须扩大问责权力的
安徽当代作家许春樵近些年的作品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尤其是长篇小说《男人立正》的问世更是在文学界引起不小的轰动。许春樵始终以作家的角度和责任探索着当下人的生活
随着电子元器件微型化发展,微波通信、电子封装、隐身材料及嵌入式电容器等的有效散热至关重要。氰酸酯树脂(CE)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和介电性能。本文选用导热绝缘六方氮化
我国公务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来,自上而下逐步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制度,特别是2002年国家人事部出台了第一个关于公务员行为的《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对公务员能力提出了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