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共治理理论的城市湿垃圾管理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derful_wor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湿垃圾产量与日俱增、“垃圾围城”形势日趋严峻,如何有效改善相关管理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议题。在实践中,城市湿垃圾管理作为一项基础性公益事业一直由政府主导供给,在这一过程中日益暴露出诸多问题。改进传统僵化的政府管理模式,构建适合国情的现代化治理模式成为必然要求。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公共治理理论以独有的价值魅力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其通过多元主体协商合作实现公共事务良好治理的基本理念为当前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参照。本文即以公共治理为研究视角,在阐述公共治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以“治理意识、治理手段、治理环节、治理力量和治理机制”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治理分析框架。根据此框架,本文对上海市湿垃圾管理进行案例分析。作为一个典型城市,上海市经过环卫服务市场化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改革,逐渐形成以政府部门为主、市场主体为辅的湿垃圾收运、处理体制。在湿垃圾分类的宣传和技术投入,推进湿垃圾转运和处理设施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一定程度上体现当今中国城市湿垃圾管理的先进理念和发展方向。但是从总体来看,中国城市湿垃圾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存在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治理意识方面,社会意识未觉醒、标识设置不细致、定点定时不合理;治理手段方面,法律制度缺乏操作性、湿垃圾定义没有厘清;治理环节方面,源头分类效果不佳、中间收运纰漏较多、末端处理有待提高;治理力量方面,政府主体职责不清晰、市场主体参与效率低、社会力量参与不充分;治理机制方面,法律制度有缺失、收费机制未跟上、监督机制不到位。为解决这些问题,在适应市场经济不断深化以及循环经济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本文提出了城市湿垃圾治理的基本思路——“双向—闭环—多元”治理模式,即在民众与湿垃圾收运负责人相互监督,政府、市场和社会等多元主体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对源头产生、中间收运、末端处理等三段过程中的城市湿垃圾进行完整、系统地治理。在此指导下,基于五方面问题对治理建议进行重新整合,提出以下具体治理路径:立足常态管理、健全长效机制;加强行业管理,加大执法力度;制定专业法律,强化监督管理;鼓励多元参与,推进市场运作;差别定价处置,促生资源产业;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意识。
其他文献
通过Vega视景仿真平台把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目标光散射特性的研究中。介绍了目标光散射的基本理论以及各个量之间的关系。较详细地论述了地物模型的发展情况和几种典型方法:
从20世纪50年代中叶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开始了发展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是几代中国共产党^发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给居民提供一个温暖舒适的居住、活动环境,国内集中供热事业蓬勃发展,集中供热管道直埋敷设以其显著优势被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