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源性EGFL7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研究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P2814821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EGFL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关系的研究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7(EGFL7)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45例胃癌组织中EGFL7的表达水平及微血管密度(MVD,CD34标记),分析EGFL7的表达与MVD及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EGFL7的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率(84.6%)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7.9%),在浸润浆膜层组中的阳性率(84.4%)高于未浸润浆膜层组(46.2%)。胃癌组织中EGFL7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浸润程度呈正相关(p<0.05),但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分化程度无关(p>0.05)。胃腺癌低分化组MVD(37.62±10.42)高于高分化组(27.91±9.93)和中分化组(28.40±9.18);浸润至浆膜层组MVD(34.25±10.43)高于未至浆膜层组(26.69±8.66);有淋巴结转移组MVD(33.00±9.99)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25.94±9.34)。癌组织中MVD值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但与年龄、性别无关(p>0.05)。在EGFL7表达阳性的肿瘤组织中MVD均值为33.80±10.56,高于EGFL7表达阴性的肿瘤组织中MVD均值26.00±7.21(p<0.05),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进行分析,发现MVD值与EGFL7的表达成正相关(r=0.313,p<0.05)。结论:EGFL7的高表达可能促进了胃癌的浸润和转移,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胃癌组织中的血管新生有关。第二部分shRNA介导的瘤源性EGFL7基因沉默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目的:探讨瘤源性EGFL7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利用免疫细胞化学、western bolt方法检测四株胃癌细胞SGC7901、BGC823、MKN28、MKN45中EGFL7的表达,选取表达最强的一株用于后续实验;设计合成针对EGFL7基因的RNA干扰序列,建立稳定转染的EGFL7干扰胃癌细胞株,将该株细胞与HUVEC体外共培养,检测HUVEC增殖、粘附及迁徙能力的改变。结果:1.SGC7901、BGC823、MKN45和MKN28四株胃癌细胞均表达EGFL7蛋白,且表达均定位于细胞浆中;western blot检测显示EGFL7在BGC823中的表达最强;2.将稳定转染EGFL7基因RNA干扰序列的BGC823细胞株(命名为BGC2-13)、未转染BGC823细胞及转染阴性质粒的BGC823细胞株(命名为BGCHK)与HUVEC共培养,发现降低瘤源性EGFL7的分泌导致HUVEC增殖速率降低,同时可使其粘附能力、迁徙能力下降(p<0.05)。结论:瘤源性EGFL7能够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粘附及迁徙,从而有可能促进血管的新生。
其他文献
目的肝癌患者的免疫系统不能有效地清除或杀伤癌细胞,是导致肝癌难以治愈、复发和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 ,IDO)是一种可使机
井冈山精神是以毛泽东、朱德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广大“工农群众”在艰难困苦的革命岁月铸造的中国民主革命精神,其在当代中国仍闪耀着光芒,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井冈山
在2型糖尿病(T2DM)被确诊以前,患者都要经历糖尿病前期阶段。患者在这一阶段发展成为糖尿病的可能性明显提高,并且出现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危险明显升高,是糖尿病自然病程的重
会议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线社交网络正日益盛行,特别是以微博为代表的在线社交网络服务平台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形成了巨大无比的信息传播网络.研究在线社交网络中信息的
对未来进行考古学的探究并非易事。这一号召首先要求研究者转换立场,并对时间概念作出全新的思考。最早的有关人类未来的理论探讨可以追述到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而人类
在稠油生产过程中,注汽系统各环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能量损失.为了分析评价注汽系统的用能状况,找出用能薄弱环节,为改善稠油注汽系统的热能利用率提供基础数据、降低热采成本
目的建立一种利用乳杆菌制备量子点的方法,并用于防治细菌病害。方法采用水热法将干酪乳杆菌FJAT-13741、发酵乳杆菌FJAT-46744和植物乳杆菌FJAT-7926等3种乳杆菌分别制备了C
本文对近年来有关鼻腔冲洗在儿科临床运用治疗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从鼻腔冲洗的作用机制,冲洗治疗的适应证,不良反应及预防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正>从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在教学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这一理念逐渐被重视,且渐渐的深入人心。这种理念就是要让最新的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融入到学校,然而,要真正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