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针刺胃经合募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观察合募配穴、下合穴、募穴针刺对胃肠功能调节作用的差异性,进一步明确合募配穴调节胃肠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6例患者,按随机对照的方法,分成三组(合募配穴组、下合穴组、募穴组),每组32例。合募配穴组针刺双侧足三里和中脘,下合穴组针刺双侧足三里,募穴组针刺中脘,均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观察治疗4周。于治疗结束时对三组分别进行患者总体疗效评价;并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后及治疗后1月随访时对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消化不良症状积分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SF-36)进行评价。结果:1.治疗前三组资料基线一致(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患者在总体疗效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三组间NDSI总分及NDLQI总分在治疗后、随访时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同一组内在治疗前、后及随访时NDSI总分及NDLQI总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合募配穴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随访与治疗前、治疗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合穴组和募穴组治疗后、随访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与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间在治疗后餐后饱胀不适症状积分比较时差异显著(P<0.05),其他各疗效评价时间点均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间在早饱、上腹痛和上腹部烧灼感比较时,其各疗效评价时间点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组内在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和上腹部烧灼感症状积分中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间治疗后与随访时SF-36量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组内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合募配穴组在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总体健康、心理健康5个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合穴组在总分数、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心理健康4个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募穴组在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3个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一组内在随访与治疗后比较各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三组安全性均较好。结论:1.三组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均有效。2.三组均能改善尼平消化不良指数,但合募配穴组远期疗效优于下合穴组和募穴组。3.三组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但对餐后饱胀不适症状的改善,合募配穴组优于下合穴组和募穴组。4.本试验中三组治疗方法的安全性、依从性均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