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单位制向社区制的转型过程中,传统的基于单位制所建立的归属感和共同体意识逐渐淡化,社区中的原子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在利益多元化、成员异质化、观念碎片化的现代社区中如何动员居民参与成为政府部门和学术界讨论的重要问题。可以看到,话语作为一种表达工具在社区动员的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有效的社区参与是建立在动员话语被理解的基础上的,实践中各地方基层政府和居民区在动员居民参与的过程中正是通过话语策略来实现动员目标的,从上海市D社区的社区空间更新项目中可以窥探动员话语的逻辑。本文以上海市D社区为例,将D社区空间更新项目视为一场发生于社区内部的集体参与行动,借用社会动员研究中的框架建构理论,采用案例研究法对D社区的话语动员过程和话语逻辑进行分析,试图在对动员过程的总体把控中将话语的传播与转化策略提炼出来,以此来探究社区动员多元主体话语逻辑的意义建构及其关系,进而从理论上去回应话语如何产生动员效果以及塑造集体认同。通过研究,本文认为社区动员主要有寻找公共议题、建构动员话语和激发参与动力这三个过程,这也正好契合了框架建构理论所提出的诊断性框架、处方性框架和动机性框架的动员分析过程,在动员过程中,话语始终贯穿其中并发挥着意义建构和传递情感的作用。实践中的话语策略主要有:融合了国家话语和居民意识的“框架搭桥”、根植于社区文化而进行的“框架扩大”、为获得外部资源支持而发展的“框架延伸”以及借力法律话语而进行的“框架转换”。从社区动员的多元主体来看,其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带来了不同的话语表达方式,官方话语、政治情感话语、草根话语和专业话语相互交织、共同作用。自上而下的动员话语生成于行政场域,经由科层制的层层下传最终传递给基层社区,注入了社区本土性文化内涵,使居民更易理解和参与;自下而上的动员话语生成于社区场域并横向铺开,依托于居委会、社区积极分子和社会组织的群策合力,其话语中所传递的情感更能激起居民的认同。从理论上说,语言由语词、规则和使用活动等基本要素构成,其动员意涵正是通过这些要素所传递的,话语动员的终极面向并不是话语本身,而是通过话语塑造的集体认同及社区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