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于2014年7月24日正式发布了第9号财务报告准则,改进了预期损失模型“三组别”的计量模式,完成了第二阶段针对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的改革任务,相较于IAS 39中的“已发生损失模型”进行了较大的改革。目前来说,我国金融资产减值采用的是“已发生损失模型”,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路线,国际上IFRS 9中关于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的重要改革将会对我国金融资产减值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尽早研究预期损失模型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大意义。作为持有较大比例金融资产、受准则改革影响最大的我国商业银行来说,对其金融资产减值问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当前,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一大趋势以及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走出去”国际化战略,结合我国国内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等政策背景,也使得我国准则制定机构、相关监管机构以及商业银行报告主体需要及时积极的做好相应的准备,研究其可能带来的影响以更好的应对国际上的改革。本文以金融资产减值模型这一重大变革为契机,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结合FASB以及IASB在模型改革研究中所做出的一系列努力,系统探讨了国际金融资产减值模型改革对我国提出的一系列挑战以及我国的应对措施。具体来说,本文以梳理国际上对于金融资产减值模型改革的研究进程为切入点,从全局视角深度思考国际金融资产减值模型改革的原因,把握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最新动态、理念以及国际趋同方向并引以借鉴。通过数据分析研究我国现有减值政策存在的问题以及应用预期损失模型预期带来的挑战,并提出我国的应对建议。一方面,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的选择需要密切联系我国实际,我国要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现有的“已发生”减值模型,完善会计理论基础,以金融监管下新资本协议的内部评级法为技术支撑,选择性的接受IFRS 9的相关内容和理念,谨慎引入“预期损失”概念。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我国其他具体准则的制定以及公允价值计量应用的不断规范,全面评估采用预期损失模型带来的影响,建立适合我国金融资产减值模型改革的路径安排。本文同时提出了路径安排以外我国应对预期损失模型的配套措施。首先,按照我国十三五规划建议,健全我国资本市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为我国会计改革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其次,建议加强会计政策与监管政策的协调,从证监会和银监会的角度配合协调相关会计准则的改革;最后,从报告主体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通过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持续推进经营模式的转型以及大力培养优秀人才,以应对国际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的改革。第9号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正式实施时间定为2018年1月1日,为相关准则使用者预留了三年的协调准备时间,而对于我国来说,可以利用剩下的时间充分思考研究适合我国的金融资产减值方式,待该准则进入实际应用的阶段,再通过收集国外相关公司的应用数据,对实施预期损失模型的影响通过实证等方式进行定量研究,并对其所做出的有关信息系统建设、建模等一系列措施进行归纳,为我国金融资产减值准则的制定以及模型研究提供借鉴,做好准备,使我国商业银行可以更好的应对挑战,在国际化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好。本文还指出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面,由于缺乏实际数据在具体模型中的验证,所以难以通过定量研究检验使用预期损失模型的实际效果,这有待于后续研究的进一步补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