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流域竹类在我国竹林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或缺,但其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充分调查中原现有竹林结构现状基础上,在最具代表性的区域—河南博爱、洛宁—调查斑竹(Phyllostachys reticulata CV. Lacrima-deae f)林、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林等,测定了竹株秆、叶、根,土壤化学元素,探讨了影响竹林生长的一些土壤元素及其相关性,并研究、测定了对花竹的一些种质特性,对保护和利用好既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又具有资源产业价值的中原竹林(北方竹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全面踏查斑竹资源核心分布区--河南博爱—现实林分的基础上,根据林相好坏,区分为“优良”、“一般”、“较差”3种不同的斑竹林分类型。每类型典型抽样,测定5个20m×20m面积的样地,发现不同类型斑竹林的胸径、株高、枝下高、秆重、整齐度、均匀度6个结构因子差异显著,而立竹密度、壁厚因子差异不显著。其立竹胸径、地径、株高、枝下高、叶重、全重因子间相关显著。株高、枝下高、胸径、全重、秆重和均匀度是林分结构的主成分,贡献率69.6%。斑竹林竹鞭集中分在0~30cm土层,活芽:死芽比4:6,现实林分多有衰退现象。其叶、秆、根的多种化学元素含量、分布状况不一,有某些重要的相关和不相关性。提出斑竹林“密度11000株/hm2、胸径5cm、株高11m、枝下高4m、秆重8Kg,林相整齐、均匀”的优良林分标准。斑竹林分土壤中缺N,极缺K,P较丰富。根据“河南省主要元素的土壤环境背景值”分级成果,竹林土壤Zn按地积累指数分级为2级,Cu、As为1。实验表明,合理施用药剂,对发笋、成竹有影响显著,药剂配方[NAA]1[GA3]1[CuSO4]1[Ce(NO3).6 H2O]3、[NAA]1[GA3]1[CuSO4]3[Ce(NO3).6 H2O]3提高发笋率、成竹率各好。这些结果为科学经营该地区的斑竹林提供技术依据。2、在全面踏查资源核心分布区-河南洛宁-淡竹林分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林相好坏,区分为“优良”、“一般”、“较差”3种不同的林分类型。每类型测定5个20m×20m样地,发现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淡竹结构因子中的立竹密度、胸径、枝下高、整齐度、均匀度差异显著;壁厚、秆高、秆重差异不显著。其立竹胸径、株高、枝下高、整齐度、秆重、总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胸径,株高、秆重、均匀度和密度占林分结构因子主成分77.2%。竹鞭集中分布在0 20cm土层中,活芽:死芽为6:4。竹叶、竹秆、竹根中化学元素相关性不一。提出淡竹林优良林分参考标准:密度20000株/hm2、胸径5cm、株高10m、枝下高7m、秆重6Kg,林相整齐、均匀。研究样地中,淡竹林土壤缺N,极缺P,K极丰富;根据“河南省主要元素的土壤环境背景值”,淡竹林土壤Zn、Cu、As按地积累指数分级为1级。3、ISSR遗传标记表明,对花竹为桂竹(Phyllostachys reticulata)的种下种质,且与寿竹遗传相似系数(0.8571)最近。对花竹样地秆均高5m,平均胸径4cm,最大者近8cm。竹鞭多分布0~20cm土层,活芽:死芽比约3:7。其高生长初期日生长3~9cm,高峰期最大昼生长30cm,最大夜生长40cm,总平均生长24.7cm,笋高峰生长累计占高生长量的83.83%。对花竹秆与同地斑竹相比,Mg、Zn含量差异显著,Cu极显著,N、P、K、Ca、Fe差异不显著;对花竹秆不同年龄间N、K、P、Cu差异显著,Ca、Mg、Fe、Zn不显著。校正对花竹学名为Phyllostachys reticulata CV. Duihuazhu C. J. Wu。以上结果,可以作为中原现代竹林经营的技术参考。经过调研,提出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中原竹林资源“保护性利用”的发展思路。通过实施种质保护与种苗繁育,发展节水灌溉,有效加强竹林管护,强化病虫害综合治理,充分发展林下经济,引进和开发高附加值竹产品,培植竹林文化产业的技术策略,以保证竹林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