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孽海花》与同时代的三部小说,在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中被定义为“谴责小说”。《孽海花》自面世至今,所受到的关注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减弱。有关其社会功能或艺术特色等方面的论述已见很多。但这里所要探讨的是,《孽海花》为什么被鲁迅界定为“谴责小说”?它与其它三部“谴责小说”有何异同?“谴责小说’这一“名片”在《孽海花》被流传和接受的过程中起到了哪些作用?换言之,被影响颇大的《中国小说史略》界定为近代“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这无疑使《孽海花》跻身于近代小说经典之列,但我们所关注的,是这部小说被鲁迅选择并冠以“谴责小说”之名的具体原因、过程,及其在流传和接受中所受到的具体影响。全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一,探讨“谴责小说”概念的由来。将借助版本比较研究方法,梳理《中国小说史略》的成书过程,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中国小说史略》(尤其是早期的油印本和铅印本),考察鲁迅有关“谴责小说”等分类概念的形成和变化情况。第二,分析《孽海花》作为“谴责小说”的规定性和特殊性,思考这部小说之所以成为近代小说经典的原因。依据哈罗德·布鲁姆有关文学经典的理论,作品的经典性是在同其他文本的比较中逐渐凸显出来的。《孽海花》之所以成为鲁迅视野中的“谴责小说”,是因为它具有区别于“讽刺小说”等类别的特征;而作为“谴责小说”,《孽海花》又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和代表性。因此,在这一部分中,比较将从两个方面展开。一个方面是《孽海花》与“讽刺小说”,也就是与《儒林外史》的比较:另一方面是《孽海花》与其他三部“谴责小说”的比较。希望通过以上比较,进而找出《孽海花》能够成为小说经典的内在条件。此外,对作品当时所处的外在环境给予初步考察,毕竟,《孽海花》之所以成为经典,也依赖于外部条件的支持。第三,考察《孽海花》获得经典地位后的“得”与“失”。鲁迅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引入“谴责小说”的概念,并将当时很有影响力的四部小说归入其中,使得《孽海花》在中国小说史上获得了经典性的地位。但这一地位的获得对《孽海花》这部作品来说,有利也有弊。在“得”的方面,《孽海花》无疑因为被列入“四大谴责小说”而获得了经典地位,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而在“失”的方面,“谴责小说”的名称也限定了读者对《孽海花》的接受,尽管在《孽海花》小说类型的归属上,学界一直存有异议,不少人认为《孽海花》应该归入“历史小说”之列等等,但“谴责小说”的桂冠,还是将《孽海花》笼罩在与“讽刺小说”相区别、与其它三部小说相映衬的视域之中,影响着这部作品的阐释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