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社区参与是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当前农村社区治理的主要瓶颈,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平需要促进社区居民的社区参与行为。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主题分析的方法,以白族、傣族村民为例,考察村寨处于风险情境或日常情境的状况下,村民的社区参与类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具体分析社区感、集体效能感与白族、傣族村民社区参与的关系。研究1由两个子研究组成,目的是通过量化的方法,考察新冠疫情风险情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参与是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当前农村社区治理的主要瓶颈,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平需要促进社区居民的社区参与行为。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主题分析的方法,以白族、傣族村民为例,考察村寨处于风险情境或日常情境的状况下,村民的社区参与类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具体分析社区感、集体效能感与白族、傣族村民社区参与的关系。研究1由两个子研究组成,目的是通过量化的方法,考察新冠疫情风险情境中,村民的社区参与类型、特征,分析社区感、集体效能感对社区参与的影响。子研究1以2020年新冠肺炎最严重时期村民的社区抗疫参与行为表征社区参与,首先对大理州白族村民、西双版纳傣族村民共40人进行开放式访谈,根据访谈结果,参考前人研究的理论基础,编制《村民社区抗疫参与行为》问卷,对1300名云南大理州白族村寨和西双版纳州傣族村寨的村民进行问卷调查,有效被试1140名。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该问卷包含三个维度:帮助支持、防控宣传、限制排查;各维度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4到0.7之间,各维度与总问卷的克伦巴赫α系数在0.79—0.90之间。表明《村民社区抗疫参与问卷》能有效测量新冠肺炎时期村民的抗疫参与行为。子研究2分析1140名村民的参与抗疫行为的情况,并进一步考察社区感、集体效能感对村民社区抗疫参与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村民的社区感、社区抗疫参与行为在民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村民的社区感、集体效能感能够正向预测社区抗疫参与行为,且集体效能在村民社区感影响社区抗疫参与行为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研究2对22名白族村寨的村干部、居民进行深度访谈,目的是全面了解村民在日常情境中的社区参与类型,探讨村民社区参与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分析村民在日常情境的社区参与与风险情境的社区参与之间的关系。主题分析结果发现:(1)日常情境中村民的社区参与的类型主要有7种:走亲访友、老年群体的自我关爱,学习培训及文体活动、村民议事与干事、治理环境“脏乱差”、环境保护与传统文化活动、农业生产村务活动;(2)村民的社区感、集体效能感影响社区参与;(3)村民社区参与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村民个人因素、村干部的影响、活动本身的性质、时间因素等。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社区感是新冠疫情风险情境中,白族与傣族村民社区参与的“启动器”,还能增强集体效能感进而间接影响村民的社区参与;(2)白族村民的日常社区参与类型主要有走亲访友、老年群体的自我关爱,学习培训及文体活动、村民议事与干事、治理环境“脏乱差”、环境保护与传统文化活动、农业生产村务活动;除社区感、效能感外,村民的社区参与还受到村民的性别、年龄等个人因素、村干部的影响、活动本身的性质等因素的影响;(3)日常情境的社区参与为风险情境的社区参与提供了组织行为基础、情感基础。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城市化深入的开发过程中,大部分城市逐渐出现了一系列交通问题,未来城市交通一定是智能化、合理化、高效率、以人为本真正考虑人们出现需求的。成都市近年来大修轨道交通,经过对日本轨道交通TOD模式的考察之后,将该模式作为解决交通问题的方式之一,一定程度缓解了某些情况的交通问题。但随着人们对于出行可达性和更高质量交通模式的要求提升之后,MOD模式相较于TOD模式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本文将以成都市为例,
五代时期,荆浩、关仝等人以“图真”理论为指导,在山水画的创作中形成了一种全景山水的图式风格,这种山水形态与以“真”为靶向的创作目标一同,直接进入宋代的山水画坛,影响着北宋初年山水画风格的形成。荆浩的“图真”理论并未因朝代的更替与格局的变动而失去色彩,在北宋盛行的理学风气之中,“图真”论与“格物穷理”的理学启示一脉相承,共同影响着北宋山水画的艺术表现方式和山水画理论的建构。由此,画家在山水画的表现中
楼宇自动化系统作为智能建筑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系统具有卓越的数据处理、集中控制与协调组织能力,是提升能源实际利用率、建筑综合运维管理水平与改善建筑环境的关键。与此同时,现代智能建筑工程有着结构复杂与设备数量众多的特征,对楼宇自动化系统的技术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应保证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其价值得到发挥。因此,本文对智能建筑楼宇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方法与主要应用进行分析探讨,寻求突破创新。
公园区洗手间是城市文明的标尺,自2015年“厕所革命”以来公厕数量不断增加,服务品质有所提升,但也存在诸多问题。2020年“厕所革命”收官之年,疫情防控期间,公厕又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剖析现存显著问题,梳理国家厕改政策,结合相关厕改实例,提出数字驱动公厕优化设计方案。针对后疫情时代公园区洗手间发展需求,优化内部设施,增加感应设备。减少人与物的接触,降低流行性疾病的传播,缓解疫情共振性产生的如
<正>我手中的这部小说《人世间》是2019年12月28日作家梁晓声赠送给我的,三卷都有亲笔签名,何其珍贵!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居家期间,我一口气读完了这115万字的巨著。小说人物鲜活,故事平实,阅读过程中,我的眼泪不时奔涌而出。今年春节期间,期待已久的电视剧《人世间》开播了,我们一家三代五口守在电视机前一集不落地看下来,对照原著讨论被改编的人物命运。这部小说的时间跨越近半个世纪,勾勒了“文化大
传统的煤矿井下水泵抽排系统存在能源浪费、人员耗费等问题,以某煤矿作为研究对象,在煤矿水泵智能化监控系统的设计要求的指导下,制定该煤矿的水泵智能化监控系统设计方案,根据实际情况,对整个智能化监控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进行选型和设计。该系统的控制核心是PLC,具备自动和手动2种控制方式,通过对真空度、电压和水位等进行监控,将相关数据信号通过工业以太网传输给PLC和地面监控系统,通过对监控数据与设置范围的
森林幼儿园以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强调引导幼儿在自然环境中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探索,以实现身心健康发展。文章分别从内涵、教育理念、特点和价值四个方面介绍了森林幼儿园,并提出森林幼儿园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旨在为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城市居民的自然接触模式可分为有意、偶发和间接接触。本研究在成都公园城市开展横断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三种自然接触模式能够共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相互之间可替代性较弱。城市的系统性规划设计应基于居民日常生活轨迹与行为模式,灵活发掘各类公共空间的自然介入潜力,系统性激发自然接触行为,充分发挥城市自然景观的健康促进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