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中国蜢总科进行了分类研究,按照直翅目网站蜢总科体系,系统整理出了中国蜢总科分类体系及名录。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中国蜢总科地理区系和生物地理学分析,提出了中国蜢总科的地理区划。结果如下:1.记述了中国蜢总科3科、4亚科、13个现生属、36个现生种和1个化石属、2个化石种,发现新种3个。这3个科分别是脊蜢科、蜢科和枕蜢科,占世界8个科的37.5%。3个新种分别是阿坝褶蜢Ptygomastax abaensis Zheng,Ye et Yin,2012、詹氏小乌蜢Erianthella chani sp. n.和林氏小乌蜢Erianthella lini sp. n.。3个新种的发现,为分析褶蜢属和小乌蜢属的适应性和进化奠定了基础。2.对中国蜢总科中的科、亚科、属和种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编制了科、亚科、属和种的检索表。3.中国蜢总科分布于世界动物地理区系中的古北和东洋两大界。古北界的种类全部分布在中亚亚界,共12种,全部是蜢科的代表,占现生种的33.3%,其中蒙新区有4种,隶属于3个属,其中的草蜢属和棒角蜢属在一些中亚国家和地区也有分布,表现出属级水平有一定的渗透现象;青藏区共8种,隶属于6个属,属级水平多样性程度高,其中5属是我国特有属,分别是褶蜢属Ptygomastax、华蜢属Sinamastax、五刺蜢属Pentaspinula、蚁蜢属Myrmeleomastax和角蜢属Angulomastax,另一个属即草蜢属Phytomastax在中亚国家和蒙新区也有分布。东洋界的种类共有24种,占总种数的66.7%,体现了蜢总科多属于亚热带和热带偏南方种类的特点,在物种水平上具多样性,隶属于枕蜢科(1属)和脊蜢科(5个属)。其中枕蜢科的比蜢属Pielomastax和脊蜢科的小乌蜢属Erianthella为中国特有属。在东洋界内,脊蜢科种类如幕螳秦蜢China mantispoides(Walker,1870)、变色乌蜢Erianthusversicolor Brunner von Wattenwyl,1898和多氏乌蜢Erianthus dohrni C. Bolívar,1914也分布在东南亚一些国家,表现出有翅类的脊蜢科具有很强的扩散和渗透能力。4.中国蜢总科的种类分布区域化明显,形成5个分化中心。第一个是脊蜢科中的乌蜢属Erianthus、秦蜢属China、平蜢属Bennia和布蜢属Butania分化中心,分布于中国动物地理区系中的华南区(除台湾)、华中区和西南区。第二个是脊蜢科的小乌蜢属这一特殊的分化中心,仅分布于台湾岛。第三个是枕蜢科比蜢属分化中心,分布于中国动物地理区系中的华中区诸省,特别是自秦岭东南部至淮河流域这一地带分布种类较多,并辐射至浙江北部、江西省武夷山(铅山县)和湖南省石门县云雾山。第四个是青藏高原蜢科多属狭布种分化中心,属级水平多样性程度高,多达6个属,每个属种类不多,甚至是独种属。第五个是天山山地草蜢属和棒角蜢属分化中心。第一、二个中心的蜢为有翅种类,第四、五个中心的蜢则是无翅种类,第三个中心则是无翅种类比蜢属和有翅种类脊蜢科的混生区。5.提出了中国蜢总科的地理区划,共分4个区。分别是:华南西南脊蜢科区、华中比蜢属—秦蜢属—乌蜢属混生区、青藏高原多属蜢混生区和天山山地草蜢属—棒角蜢属区。6.对中国蜢总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蜢总科进化的策略等进行了讨论,提出了中国蜢总科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