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性话语分析,又叫批评语言学,是话语分析领域内一个新的分支,于1979年由Roger Folwer在其著作《语言与控制》中首次提出。它主要关注语言在社会权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旨在揭示语言、权利、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新闻报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尽管新闻报道一直以来以公正、客观为标榜,但在现实中报道者自身的态度和立场不可避免的会通过新闻报道传递给读者。读者自身如果不具备批评性阅读意识及知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报道者的意识形态所影响。通过文献阅读,笔者发现传统的批评话语分析以定性研究为主,局限于对单个或少量文本片段的解读,其客观性和代表性受到一些批评家的质疑。此外,以往对新闻报道的批评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事件、种族歧视、男女不平等等意识形态比较明显的新闻报道上。与政治新闻相比,经济类新闻相对中性和客观,对其的批评性研究也就相对落后。因此,本文选取经济类新闻为研究对象,将语料库语言学的定量研究与传统批评话语分析的定性分析有机结合,旨在探索经济类新闻是否如声称的那样客观而公正,不会受报道者意识形态的影响。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美国国内媒体新闻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报道,本文将以这些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本文从美国主流媒体收集了28篇关于人民币加入提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的新闻报道,分别以费尔克劳的三维模式和韩里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和分析工具,在语料库工具AntConc的辅助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析。分析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在文本层面,作者将借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工具如及物性、选词、名物化对新闻语篇的文本语言特征进行分析,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在话语实践层面,费尔克劳的互文性工具,包括引述话语的来源和引述方式将被分析,从而得出隐藏在其中的意识形态;在最后一个层面,社会实践层面上,话语产生的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将被分析,以此解释话语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关系。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经济新闻和其它类别新闻一样,并不是完全客观、公正的,而是有复杂的政治因素参与其中,并且会受报道者个人意识形态的影响。在关于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一事的新闻报道中,美媒通过各种语言手段含蓄地隐藏其对此事的看法,无不流露出其对中国经济得偏见。这种偏见不是毫无由来的,而是与美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特定的社会背景影响并塑造了新闻媒体人员的意识形态,他们将其巧妙地隐藏在新闻语篇当中,进一步影响新闻阅读者得意识形态。通过此次研究,我们可知新闻语篇并不是完全公正客观的。因此,读者在阅读新闻报道时,要随时保持批评性意识,不要轻易被报道者的意识形态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