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众多城市传统街区沦为大规模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的牺牲品,以商业和其他服务业为依托的休闲消费空间大量涌现且呈现出“无地方性”悲剧。在城市记忆被全球化消费文化冲击和侵蚀的背景下,探究城市传统街区休闲消费空间建构及地方性形成机制,实现城市传统空间和现代消费文化的融合,对打破传统街区保护和发展的困局、促进地域文化传承与休闲开发的协调统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空间生产理论,从微观尺度研究城市传统街区休闲消费空间,构建了城市传统街区休闲消费空间的空间生产理论框架。运用SPSS因子分析、AMOS结构方程模型、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以南京1912街区为案例地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城市传统街区休闲消费空间的建构过程,并结合地方性形成理论,探讨了南京1912街区休闲消费空间的地方性形成机制,得到如下结论:(1)政府、开发运营方自上而下对空间的管控和对活动者的规训以及活动者自下而上对空间的内化与反抗贯穿整个空间建构过程。空间实践层面,政府通过城市规划、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对街区的引导开发和规划管理;开发运营方通过设定空间主题、规训商户和活动者实现对街区的管控;活动者通过时间消费、旅游衍生、传统消费、商务会谈和慕名前往等多样的空间实践对活动空间进行建构。空间表征层面,利用建筑景观、文本和图像、休闲活动和主题事件等元素对街区进行符号表征。表征空间层面,构建了南京1912街区表征空间理论模型,发现本底态度、表征空间感知、地方认同三个因素共同推动了表征空间的形成,其建构过程反映了活动者对街区表征的内化和反抗。(2)南京1912街区休闲消费空间地方性的形成来源于多元主体的共同建构,并借由区位、场所和地方感三大要素具体呈现。其中,政府政策和城市规划引导下,在经由历史及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民国城市记忆基础上融入现代休闲消费理念是地方性形成的文化本底;开发运营方通过街区景观、商业经营和人际交往空间符号的营造和推广,使地方性表征得以强化和活化;活动者逃离日常生活、休闲消费等需求得以满足,使得地方性特质在其感知与认同助推下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