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多发伤创伤评分方法优选创伤对公众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尤其是多发伤。如何快速准确地评估多发伤患者伤情是展开进一步紧急救治的前提和基础。创伤评分是对不同伤情进行定量评估的一种方法,通过评分区分伤情轻重,并展开分级救治。如今已建立多种创伤评分方法,每种评分方法各有优缺点,目前临床上缺乏对不同创伤评分的系统比较。本部分研究通过对多发伤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创伤评分与多发伤患者生存情况相关性及死亡风险评估能力,以筛选最佳的创伤评分方法,并探讨了多发伤患者死亡相关风险因素。研究主要内容:(1)患者选择及资料收集回顾性分析203例多发伤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多发伤的诊断标准;(2)年龄≥18岁;排除标准:(1)年龄>90岁或<18岁;(2)既往患有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肿瘤等疾病;(3)数据不完整或存在明显错误的病历资料;(4)孕妇。收集患者人口统计学资料,基本生命体征,入院后首次获得的临床检验指标、影像学结果等。根据患者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利用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全身体格检查及影像学结果等分别进行CRAMS评分、PHI评分、MEWS评分、RTS评分及AIS-ISS评分。(2)多发伤不同创伤评分方法的应用比较比较五种创伤评分对伤情轻重的判断;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比较五种创伤评分与多发伤患者生存情况相关性;运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比较五种创伤评分预测多发伤患者死亡风险的评估能力。(3)多发伤患者死亡风险因素分析利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死亡相关的风险因素,并采用ROC曲线下面积评价筛选的指标预测死亡风险的评估能力。研究结果和结论:(1)患者基本情况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85例多发伤患者,生存组164例,死亡组21例;车祸伤和坠落伤是常见的致伤机制,头颈部是常见的致伤部位。(2)多发伤不同创伤评分方法的应用比较CRAMS评分、PHI评分及ISS评分能将大部分死亡患者识别为危重伤,所占比例分别为86%、82%、95%,MEWS评分与RTS评分对死亡患者识别为危重伤的能力明显低于其他三种评分,所占比例分别为57%、0%;CRAMS评分与生存情况相关系数|r|最大为0.220,即CRAMS评分与生存情况相关性较强。CRAMS评分、PHI评分、MEWS评分、RTS评分、ISS评分对多发伤患者死亡风险评估能力比较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8、0.696、0.693、0.692、0.651。即CRAMS评分对多发伤患者死亡风险评估效能较高(p<0.05)。因此,可以优先采用CRAMS评分方法对多发伤患者进行伤情评估。(2)多发伤患者死亡风险因素分析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GCS评分、ISS评分、RTS评分、MEWS评分、PHI评分、CRAMS评分、SI、p H值、Lac、PCT、PT、APTT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ac(OR=1.636,95%CI:1.041-2.571,p=0.033)和PCT(OR=1.042,95%CI:1.009-1.076,p=0.012)与多发伤患者生存情况相关。Lac和PCT预测多发伤患者死亡风险AUC值分别为0.755(95%CI:0.638-0.872)和0.684(95%CI:0.527-0.841),最佳界限值分别为2.05mmol/L、3.32ng/L。故Lac和PCT是影响多发伤患者存活的风险因素,且Lac对多发伤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高于PCT。第二部分海战伤伤情评分方法探索我国海域辽阔,海上冲突愈演愈烈,海上作战可能成为未来我军主要作战形式之一。海上作战时,伤员极有可能合并海水浸泡,低温、高渗、富含特殊致病菌的海水会导致伤情更加复杂。目前国内外较少开展海水浸泡特殊环境下伤情评估研究,普通类型创伤评分也并不完全适用于海战伤情评估,急需建立海战特殊环境下的创伤评分方法。因此,本部分研究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病理生理变化特点,同时建立针对海水浸泡特殊环境下的创伤评分方法,旨在为研究海战伤伤情分类救治及优先处置原则提供参考。主要实验方法:利用SD大鼠建立创伤合并海水浸泡模型(包括失血休克和复合伤两种创伤):规定存活时间明显长于出水后4 h的记为存活,明显短于出水后4 h的记为死亡,记录大鼠死亡情况和存活时间;检测生理指标(呼吸、血压、肛温);抽血测血气(Glu、p H值、Lac、PO2、PCO2、HCO3-、Na+、Cl-、Ca2+、K+)、器官功能(肝、肾、心)、凝血功能以及血常规等指标变化。探讨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病理生理变化特点并通过散点图的方式建立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伤情评分表。研究主要内容:(1)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病理生理变化特点1.利用SD大鼠建立创伤合并海水浸泡模型,记录大鼠死亡情况和存活时间;检测创伤后大鼠生理指标。2.利用SD大鼠建立创伤合并海水浸泡模型,记录大鼠死亡情况和存活时间;检测创伤后大鼠血气情况。3.利用SD大鼠建立创伤合并海水浸泡模型,检测创伤后大鼠器官功能、凝血功能以及血常规血液指标。(2)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伤情评分方法探索研究为了建立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伤情评估的评分方法,根据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组出水后4 h的存活情况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通过第一部分获得的生理指标、血气指标等,分析并筛选影响存活的指标,再建立各指标对应的死亡率-散点图,根据散点图中各指标不同区间走向趋势,对各区间赋一评分值,作为其对伤情轻重影响权重,即可建立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伤情评分表。研究结果和结论:(1)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病理生理变化特点1.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组总死亡率为28%(9/32),单纯创伤组总死亡率为6%(2/32)(p<0.05),伤后4-7 h为死亡高峰;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组存活时间[(8.1±3.7)h]短于单纯创伤组[(11.3±4.8)h](p<0.05),故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早期死亡率显著增加,存活时间明显缩短,损伤更加严重;2.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组呼吸[(58.8±2.9)次/min],血压[(80.0±25.1)mm Hg],肛温[22.4(20.1,25.0)℃],pH值(7.1±0.1)较单纯创伤组[(100.4±7.2)次/min,(89.8±18.1)mm Hg,31.7(30.5,33.2)℃,(7.3±0.1)]抑制或下降;PO2[(196.3±34.1)mm Hg],PCO2[45.5(35.1,51.1)mm Hg,Na+[145.0(142.0,148.0)mmol/L],Cl-[120.0(115.0,124.5)mmol/L],Ca2+[(1.3±0.1)mmol/L],K+[(3.6±0.8)mmol/L]较单纯创伤组[(149.4±22.6)mm Hg,29.7(25.6,34.5)mm Hg,142.0(139.0,144.0)mmol/L],118.0(114.0,121.0)mmol/L,(1.2±0.1)mmol/L,(3.3±0.6)mmol/L]上升(p均<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故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主要表现为呼吸抑制,血压下降显著、低体温,机体内环境严重紊乱,呈现明显的酸中毒,血钠、血氯、血钙、血钾升高;3.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组肝脏损伤指标较单纯创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肾脏损伤指标肌酐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尿素氮[8.0(7.2,8.8)umol/L]反而较单纯创伤组[10.6(7.2,12.3)umol/L]降低(p<0.05);心肌损伤指标肌钙蛋白[1.24(0.25,2.89)ug/L]较单纯创伤组[0.12(0.06,0.21)ug/L]显著升高(p<0.05)。凝血功能方面,创伤合并海水浸泡组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值均较单纯创伤组延长(p均<0.05),而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两组之间变化不明显(p>0.05);血常规方面,白细胞[(3.8±3.2)×10^9/L]较单纯创伤组[(8.1±3.5)×10^9/L]明显减少(p<0.05),血小板及红细胞变化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均>0.05);故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器官功能损伤会加重,尤其是心脏,但肝脏、肾脏损伤变化不是很明显;凝血功能呈现延长趋势;白细胞显著抑制。(2)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伤情评分方法探索研究分析死亡组和生存组结果,死亡组呼吸[36.0(30.0,36.0)次/min]、血压[(43.1±21.8)mm Hg]、肛温[(20.0±1.9)℃]、pH值(7.1±0.1)、HCO3-[(12.3±2.2)mmol/L]较生存组[60.0(48.0,78.0)次/min、(86.6±19.3)mm Hg、(23.0±3.1)℃、7.2±0.1、(14.6±2.3)mmol/L]均显著抑制或下降(p均<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故筛选出影响大鼠存活情况的呼吸、血压、肛温、pH值、HCO3-,分别计算这5个指标在划分区间内的死亡率,并绘制各指标对应的死亡率-散点图,可见各指标在划分区间内的死亡率均存在一种较为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根据不同区间对应死亡率的高低,对该区间赋一评分值,作为其对伤情轻重影响权重。将每一指标不同区间均赋以相应的评分值,从而建立创伤合并海水浸泡大鼠伤情评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