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匮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人们越来越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尤其是地下水资源。通过资料收集、野外踏勘、野外调查取样、水资源量计算、模型建立、分析评价等方法,明确地下水资源分布特征和地下水污染现状,以及建立研究区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依据。 本文以秦岭北麓典型区域潼关县为例,通过资料收集、野外踏勘、调查取样等方法,对潼关县浅层地下水资源质量进行评价。在野外调查基础上,综合考虑研究区人类活动影响和污染现状,建立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MAPGIS软件,对研究区地下水脆弱性进行评价,为地下水资源规划利用及潜在污染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系列分析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1)对潼关县地下水天然资源量进行评价。根据地形地貌,将研究区分为潼关县北部黄土台塬区、低阶地区和南部秦岭山地区三个计算分区。在黄土台塬区、低阶地区采用补给量总和法计算,计算总面积为280km2。南部秦岭山地区主要为基岩裂隙含水层,地下水天然资源补给量采用排泄量法计算,山区面积248.224km2。研究区阶地台塬区的多年平均天然补给资源量为4101.41×104m3/a,秦岭山地区的天然补给资源量1524.1×104m3/a,最终计算得出潼关县的天然补给资源量为5625.51×104m3/a。由此可见,潼关县浅层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总的分布规律是黄土台塬区地下水资源贫乏,但一些塬间洼地中等富水;河谷阶地区资源较丰富,富水性很好;山区较为贫水。 (2)对研究区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野外取样分析表明:综合分级为Ⅰ级的地下水,主要分布在潼关县的北部秦东镇以及东部的代字营乡和太要镇地区,水化学多为重碳酸、重碳酸硫酸型水,矿化度多为小于0.4g/l,地下水综合评价F值小于4.25;综合分级为Ⅱ级的地下水,主要分布在潼关县东南方向的桐峪镇、西南方向的安乐乡以及代字营乡的部分地区,水化学多为重碳酸和重碳酸硫酸型,矿化度约在0.3—0.7g/l,F值介于4.25—6.22;综合分级为Ⅲ级的地下水,主要分布在潼关县东北方向的南头乡的坡头村附近以及靠近渭河入黄段的秦东镇的港口村附近,水化学类型主要为重碳酸型和硫酸型水,矿化度大多超过1g/l,F值介于6.22—8.00;区内并未发现严重超标的Ⅳ级水。 (3)对研究区地下水脆弱性进行评价。基于DRASTIC模型,综合考虑研究区人类活动影响和污染现状,建立了研究区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研究区地下水脆弱性等级,并利用MAPGIS软件进行地下水脆弱性分区。结果表明,研究区大部分区域属于中等污染脆弱区,部分区域属于强污染脆弱区,少部分地区属于不易污染区。且强污染脆弱分区与现状检测Ⅴ类地下水水质分布区域有较好一致性。在对研究区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评价基础上,提出了重金属污染修复、污染源头控制、地下水污染监测及保护区划分等污染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