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现实的抒情者——张执浩论

来源 :湖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a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执浩的写作贯穿着对生活的认识和思考,这种思考是从自身出发的,与生命血肉相连;他的作品抒情和哲思相融,闪耀着诗性的光辉,具有很强的情感渗透的力量。本文主要从生活与抒情、虚拟与现实、想象与敞开等三个方面论述张执浩的写作,探讨他在日常中贯通诗意,在诗意中注入日常,达到日常与诗情的合一,进而实现了对现实的诗意的想象性书写。 张执浩以其独特的诗化语言和隐喻的表达给我们呈现了一种诗意的生活。他对生活的态度有着一种将心比心的认识,不是凌虚高蹈,也不是无病呻吟,而是还原日常生活的本色,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进而体悟到生命的疼痛,时间的流逝。同时,张执浩对都市人的异化和隔膜也有着深刻的发现,他以怀疑的目光注视着人与人、人与城的紧张关系,以想象性的虚拟写作,以现实和理想的两极互称既深刻表现了人在世俗生活中的挣扎和无奈,也为他们无法逃离的精神困境而叹惋。张执浩以变形、夸张的手法,以想象虚构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小说精神和思维的升腾飞扬,但由于思维的限制,其写作并未实现生活和精神的敞开,相反变成了一种定向发展的规定性和指向性。变单调于丰富,遮蔽于敞开,是张执浩写作急待解决的问题。
其他文献
王蒙是一个复杂的存在,无论是他的文学世界还是精神世界。从50年代初《青春万岁》单纯的理想主义追求,到《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理想主义遭遇现实的尴尬和困惑,八十年代的《杂色
本文对福柯话语理论的文论和批评意义进行了论述。文章指出,福柯的话语理论对文学理论和批评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文学艺术离不开疯癫话语,在不同的时期它们总是在某种程度和层
每天都要睡觉的你,对于睡眠的知识了解多少呢?那么,来做一个有趣的有关“睡商”的测试吧。这里的内容取材于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进行的一次全国性睡商测试,83%的美国成年人没能“及格”,一般平均只能给出6个以下的正确答案。    1、睡眠时,大脑在休息  ×睡着后,身体在休息,而大脑没有。大脑在睡眠过程中依然十分活跃,为第二天的觉醒和最佳状态作准备。    2、如果睡眠时数低于需要量1-2小时,第二天的行
《圣天门口》是中国当代作家刘醒龙于2005年5月推出的一部近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二十世纪初到六十年代之间发生在大别山区一个名叫天门口的小镇上的历史风云,反映了
聚会上新结识的朋友,当时聊得不亦乐乎,再见连芳名都想不起;怕忘怕忘,把客户电话记到本子上,却忘了本子放在哪;提笔忘字、丢三落四,不晓得老了后会不会混到衣服上写门牌号的地步。   记忆是什么?是经历过的事物在大脑里留下的痕迹。我们感知过的事,体验过的感情,说过的话,都会在脑中留下不同程度印象。    “真”记性差   大脑中参与记忆过程的结构和神经元,哪一个遭到病理性损害,造成记忆障碍就是“真的”。
R·M里尔克作为一位伟大的德语诗人,其世界性影响随着现代主义人文思潮而日渐扩大。自从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诗人冯至先生把他介绍到中国之后,里尔克堪称中国新诗中历久不衰的
本文对霍桑《红字》的符号学进行了研究。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借鉴格雷马斯的“动素模型”和“符号矩阵”,对作为叙事符号的A字进行文本形式分析。 第二部分,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