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码转换是指在一个句子或语篇中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语言交流过程中。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语言学家们从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法学、语篇分析及语用学等角度分析、研究了语码转换现象,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以及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大量外语词汇涌入中国。国内学者也逐渐开始重视此类语言现象,并就国内文学作品、广告、教学、歌曲中所出现的语码转换进行了研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看电影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要休闲方式。近年来,电影观众不难发现中国电影作品中除了汉语外,还出现了一种或多种外国语言。例如,电影《让子弹飞》中出现了英语、《十二生肖》中出现了英语和法语、《泰囧》中出现了泰语等等。这些出现在近年电影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引起了作者的兴趣与思考。本文作者搜集了近4年(2010-2013)共14部含有语码转换现象的国产电影,通过整理和分析,发现英语是除了主体语汉语外出现过最多的语码。就此发现,本文作者试图从语法学及语用学两个视角,较为系统地分析中国电影汉英语码转换的特点。首先,基于Myers-Scotten主体语框架模式,本研究对14部电影中的469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国产电影汉英语码转换的外部语言特点及分布规律:国产电影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大致分为4种,字母或字母组转换、词汇转换、句子转换及语篇转换。前两者属于主体语+嵌入语语码转换方式;后两者为嵌入语语言岛语码转换方式。其中,字母或字母组转换频率较小;词汇转换、句子转换及语篇转换出现频率较高。其次,作者借助于国栋先生的语言学顺应模式分析了国产电影汉英语码转换的内部特点,对国产电影中出现汉英语码转换的原因进行了进一步研究。通过研究,作者发现:国产电影中的语码转换现象是对语言现实、社会契约以及心理动机的顺应。其中,对语言现实的顺应,主要表现在谈话过程中,电影人物对于语言准确性和方便性的考虑;对社会契约的顺应,主要是电影人物为了避免陌生感或者地方禁忌所采用的一种委婉表达方式;对心理动机的顺应,是电影人物为了达到解释、强调、避免尴尬、营造诙谐气氛或炫耀其语言能力的目的。基于电影这种特殊的研究文本,以上三种顺应,既是电影人物为了塑造角色进行的语言顺应,实则也是剧作家为了顺应电影观众心理以期更佳票房所进行的语言顺应。此外,本研究发现国产电影中的三种语言顺应现象,即对语言现实、社会契约以及心理动机的顺应,并非都是独立的。在一些语码转换的现象中,有些顺应是两者甚至是三者同时存在的。总言之,本研究探讨了近年来国产电影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的分类特点,分析了产生此种语言现象的内在原因,有助于引导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台词这种特殊的文本,从而为今后的电影剧本创作以及语码转换研究带来—些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