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与真实之间的张力——苏童小说的“回忆叙事”研究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64444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坛上,苏童是先锋作家群中极具影响力的一位作家。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而中短篇小说占绝大多数,其中“枫杨树故乡”、“香椿树街”系列小说最具代表性,这些小说往往把时间固定在过去,苏童通过童年记忆与历史遥望来构筑起迤逦迷情的南方想象诗学。而这种先验与经验性的回忆是苏童在虚构与真实之间展开叙事的一种独特形态。  苏童惯以回忆的诗意方式来书写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从而表现出他对特殊个体及群体生存状态的关注。在他的“香椿树街”系列小说中,苏童将回忆指向熟悉的童年生活,他选取了那个年代特有的“古巴刀”、“回力牌球鞋”等事物来描写香椿树街上一群少年残酷的青春,人物的孤独、宿命意识在苏童的小说中得到了形象的展示。而在他的“枫杨树故乡”系列小说中,苏童将目光转向历史,这种体验是他未经历过的,时间在此也具有了某种超越性。这一系列都使得苏童与其他先锋作家如余华、格非相区别,从而构成了苏童独特的回忆性文本。  苏童在回忆叙事中常常以第一人称回溯性视角来结构文章,有时兼以多重视角的转换,在时间上则运用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将时间退回到过去,通过对过去的碎片记忆与创造性的回忆来表现形而上的生命形态,此时过去与现在相交织。空间形态也同样如此,苏童选取了自己熟悉的江南的童年生活场景,通过几个典型的空间来展开构思。另外,他的这种回忆形式与他独特的集体记忆以及童年经历是分不开的。  最后,苏童运用回忆叙事的方式不仅是想建构一个诗性的、审美的南方家园,从而进行自我的确证,更在于揭示人性与生命存在的哲学意义。他的回忆叙事类型小说不仅使他成为独具风格的一位作家,而且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创造性价值和独特意义。
其他文献
负极性词语(如“任何”、“挂齿”、“吭声”、“示弱”、“好惹”等)是指典型地用于否定句、条件句、比较句、疑问句中的词语,它们是世界上语言使用的共通现象,近三十年来已成
赵园是一位有着丰富而细腻的生命体验的学者,她的学术研究之所以独具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她对于生命和学术的热情,以及将自身生命经验融入学术的自觉意识。纵观赵园八十年代以
“变形”是一直存在于西方文学史的一种艺术手法,从古希腊的神话到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虽然时有高低起伏,但却一直延续。本文旨在通过简单梳理西方文学史上采用“变形”艺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