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工贸易经过30余年的发展,进出口总值从1980年的16.66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9093.19亿美元,增长了约550倍,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也由4.4%提高到了41.2%,可以说是占据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过程相适应,海关在加强加工贸易监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加工贸易的监管模式和手段也随之不断调整,按照监管程序精简、监管链条不断的目标,依托信息技术,进行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和内部职能的适当调整,通过推广实施纸质手册电子化、集中审核、内外勤分离等手段,对加工贸易监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基本形成了一套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监管制度,为我国吸收外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保持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改革模式缺乏整体配合、政策导向性不够明晰等方面的不足。加工贸易历经起步、快速发展、稳定发展三个阶段,目前正呈现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发展态势。中部地区由于起步晚,普遍加工贸易规模较小,产业单一,监管条件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中部地区作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前沿阵地,为实现“愿意转,接得上,留得住”,海关必须转变监管理念,深入推进加工贸易监管改革、进一步提高监管水平,在保证严密监管的前提下努力提高办事效率,便利加工贸易企业,优化中部地区投资环境。本文通过以江西省为例剖析了中部地区海关加工贸易监管改革所取得的初步成效,以及尚存在的问题——加工贸易监管的有效性仍然较低;电子化手册的管理方式仍存在不足;联网监管门槛过高让企业望而却步;出口加工区的管理模式不满足功能拓展的需求。中部地区要发展加工贸易,如果完全照搬全国的统一模式,无法满足“中部崛起”战略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因地制宜,开辟一条适合中部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之路。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运用公共管理相关理论知识,研究提出中部地区海关深化加工贸易监管改革的若干对策。一是实施风险管理,确定加工贸易监管重点;二是搭建电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加工贸易无缝隙管理;三是建立“企业手册”,实现监管以合同为单元向以企业为单元的转变;四是充分发挥物理围网优势,构建符合出口加工区特点的管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