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shuo32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对中医综合疗法(中药内服、外敷、灌肠)治疗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炎进行临床研究,并根据慢性盆腔炎症状、体征评分标准进行量化评分,客观评价其临床疗效,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并探讨血液流变学与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炎的关系。方法:临床上对中医辨证为湿热瘀阻型的慢性盆腔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是:A组内服组(内服中药清湿化瘀方),B组外治组(外敷双柏油膏+复方毛冬青灌肠液灌肠),C组中医综合疗法组(内服中药清湿化瘀方+外敷双柏油膏+复方毛冬青灌肠液灌肠)。观察治疗前后所有患者症状、体征变化;观察三组部分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并与2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C组优于其他两组。C组总有效率为93.3%,A组为76.7%,B组为73.3%,C组与A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C组与B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与B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炎患者与正常组比较,血液呈浓、粘、凝、滞状态,血液流变学出现明显异常,差异有显著性(P<0.05)。C组治疗后患者血液流变学有明显改善,基本恢复正常,与自身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A、B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部分指标未能恢复到正常值。结论: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有明显异常,血液呈浓、粘、凝、滞状态。中医综合疗法(中药内服、外敷、灌肠)能消除或有效改善湿热瘀阻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其血液流变学。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慢性胃炎各组患者唾液中表皮生长因子(EGF)的测定及舌苔上皮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蛋白检测,研究EGF及其受体表达与中医慢性胃炎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目的:使用龙胆泻肝汤治疗湿热型间质性膀胱炎对改善患者症状及增加患者膀胱最大容量方面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根据拟定的诊断、纳入、排除标准,于2007年6月
高明利教授从事临床工作二十余载,在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高老师认为该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其发生机制主要在禀赋不足,脾肾两虚的基础上,内生痰浊瘀血并
强直性脊柱炎(简称AS)是一种以骶髂关节和脊柱关节慢性炎症为主的慢性疾病,常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状态,因此久
自我肯定通过肯定与威胁领域无关的自我价值,保持了自我整体性,以公正、客观的方式处理对威胁性信息的防御反应。自我肯定增加对威胁性信息注意资源的投入,使个体能更客观、
人类口腔内栖息有多种微生物,包括细菌、古细菌、真菌和病毒,其与龋损、牙周炎、根尖周炎、口臭、菌血症、心血管系统疾病、糖尿病、肥胖以及不良妊娠等诸多疾病的发生密切相
复杂频率源系统,其参考信号需要进行多路功分处理,该处理会对参考信号的相位噪声产生影响。文章针对参考信号功分放大带来的相位噪声恶化现象,给予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并结合实
目的评价优质护理服务在降低急诊小儿输液室纠纷投诉率方面的价值,为小儿输液护理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3月~10月我院急诊输液患儿92例作为研究对象,在急诊静脉输液治疗的
通过对太行山区水土运移规律及调控技术研究,选择该立地条件下适生的知母等药用植物,采用不同的复合方式,利用不同的耕作技术,建立刺槐—荆条—知母、速生杨—丹参、花椒—板
传统框架锚固结构为刚性设计,在地震作用下框架梁与锚索支座连接部位及锚头易破坏失效。对此,根据"刚柔结合"的抗震思路及边坡—支护"共同承载"的思路,释放锚固支座与框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