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和高危因素,以减少临床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方法:1、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2018年4月出院且因感染使用利奈唑胺的646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获取病人基本信息和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患者个人基本情况、入院诊断、肾功能评估指标、感染评估指标、病原学及微生物学资料、相关实验室检查及合并用药情况等。2、对646例患者的年龄、临床资料、用药情况和不良反应等数据进行数据统计,最终纳入有效病例121例。将患者分为血小板减少症组(N=23例)和血小板正常组(N=98例)。主要分析指标为:性别、年龄、用药疗程、合并抗菌药物种数、基础血小板计数、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小板减少症组和非血小板减少症组均按照相同的用药方案进行给予利奈唑胺注射液,商品名:斯沃,通用名:利奈唑胺注射液,600mg。3、在资料审核的基础上,使用Excel软件对收集的资料建立数据库,并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根据纳入标准进行筛选,最终确定入组患者121例。其中男性80(66.12%)例女性41(33.88%)例,平均年龄为54.260±18.69(14~98)岁,平均用药时间为9.73±6.03(3.0~9.0)天;用药方法为600mg/次ivgtt q12h。使用利奈唑胺的时间为4~32d,中位时间为7d。血小板减少组23例,血小板正常组98例。结果显示年龄、合并用药数和基础血小板计数3项指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7)0.05)。使用利奈唑胺后发生利奈唑胺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共23例,发生率为19.00%,其中男性17(73.91%)例,女性6(26.09%)例。t检验分析显示年龄、合并用药数和基础血小板计数为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影响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为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youden指数最大(0.359)时,AUC=0.710时,对应的敏感度为0.696,特异度为0.359。结论: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远高于其Ⅲ期临床产品资料。基础血小板低于正常值、高龄>60岁及合并多种抗生素,是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因素。同时应注意疗程,尽量避免合并易导致血液系统疾病的药物,如临床必需,则应加强全血细胞计数及利奈唑胺浓度的监测,必要时输注血小板和停药处理。此外,可尝试ROC曲线筛选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特征,以提高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