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股票的收盘价在金融资产定价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比如对于股价走势分析的预测、对于基金份额净值的计算、对于大额交易和场外交易的定价以及股票第二天涨跌幅的确定,都是以收盘价为基准价格的。按照有效市场假说,股票价格的分布应是随机游走的,不应该出现随着时间变化的趋势性,但是金融市场的现实表现却表明,股票日内价格分布有一定的趋势性和规律性。在世界范围内的资本市场上,股票收盘前的一段时间内价格会出现异常波动和显著为正的收益率,存在显著的“收盘效应”。本文采用较新的数据对近期中国股市是否存在“收盘效应”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同样存在着显著的“收盘效应”。中国股市的检验结果与国外研究相比的特殊之处在于中国出现了“中午效应”,即中午时间段出现较高的股价收益率和波动性。这与中国股市交易制度的设置有关,因为中国股市中午要休市一个半小时,从而出现“中午效应”。“收盘效应”的传统解释主要有四种:流动性需求观点、隔夜风险规避观点、市场操纵观点和收盘价机制决定观点。但是这些解释都存在不足,不能够完全解释收盘效应,因为这些解释都基于传统金融学的完全理性假设。本文利用行为金融学的进展给出了一个新解释,认为“收盘效应”是由于投资者在收盘前的决策群体非理性造成的,其直接原因是人们在决策中犯下了诸如过度自信、反应过度、时间偏好等错误。进一步的,前景理论、套利限制等行为金融学理论为说明收盘效应提供了理论基础。收盘效应加剧了股价波动,因此,应当进一步完善收盘价格决定机制的设计,防止制度缺陷带来的市场异常波动,加强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防止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非理性行为和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使得广大投资者能够更加理性的进行投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