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意义上对媒体中精神病相关词汇的表述研究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的范畴。本文将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来分析英文媒体中精神病相关话语的表达,并将其语言作为一种会话言语行为进行分析。英文中精神病歧视言语行为主要体现在精神病相关词汇的滥用现象中,这种现象直接导致精神病相关词汇由最初的医学用语渐渐变成一种带有消极色彩的詈语。比如我们常常会将那些易怒且具有暴力倾向的人称为“疯子”,而这却无形中给所有精神病患者打上了危险暴力的标签。本研究以言语行为理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言后行为)为基础,揭示了精神病相关言语表达在新闻、采访、杂志这些英文媒体中的语用功能。完整的精神病歧视言语行为不仅涉及其发出者(参与说话的人或电视主持人),同时也离不开接受者的参与(参与说话的人或观众)。有时发出者为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还会使用一些提示策略。同时,接受者也会在其参与中做出相应的反应。为了让交际变得顺畅和高效,无论是在言语上还是在非言语上,发出者都会试图使用不同的语用策略。当人们需要表达特殊含义时,人们会在语言交际上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言语选择。说话者们不仅会对言语形式进行选择,他们还会对语用策略进行选择(Verschueren,1999:56)。正是这种对语言形式的选择反映出不同的语用策略。或者我们也可以认为语言的使用都是出于其语用目的,因此它是离不开语用策略的。我们可以发现语用策略存在于很多污名化的精神病相关表达的言语行为中。本文着力探讨滥用精神病相关用语的不同语用功能。通过研究发现其交际目的主要可视为“侮辱”,因此可以反过来推断“侮辱”是精神病相关话语表达的主要语用功能。然而,发出者的这种语用策略却很容易在不经意间给精神病患者带来污名,但发出者本身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种现象在诸如脱口秀或新闻报道等大众媒体中尤为明显,且已经对精神病患者造成了直接的困难和麻烦。精神病相关话语表达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语言学中被忽视的一块领域。该领域不仅对语言学有着重大意义,还直接关系到人权的发展。它将为我们现有的社会问题带来新的见解。希望本文能对为相关读者带来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