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素清颗粒对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老龄大鼠小肠损伤的保护作用

来源 :河南中医学院 河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老年细菌性肺炎是老年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也是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引发老年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svndrome,MODS)乃至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的主要疾病。MODS发生过程中几乎可以累及体内每个重要系统,器官的功能和代谢。肠道作为人体最大而且功能复杂的器官,不仅是MODS的靶器官,更是MODS的启动者。因此,本研究以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研究老龄大鼠细菌性肺炎小肠细胞因子的变化等,以探讨老年细菌性肺炎小肠损伤的病理生理特点,并为毒素清颗粒对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所致小肠损伤的保护作用提供依据。 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青年大鼠28只,5~6月龄,按体重随机分为青年对照组、青年模型组;老龄大鼠28只,20~22月龄,按体重随机分为老龄对照组、老龄模型组;以上各组于造模前1天及造模始灌胃同等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造模前2小时灌胃1次,连续灌胃6天;另外老龄大鼠雄性28只,20~22月龄,按体重随机分为毒素清组、左氧氟沙星组,造模前及造模始分别灌胃毒素清(3.995 g·kg<-1>·d<-1>)、左氧氟沙星(22.194 mg·kg<-1>·d<-1>),造模前2小时灌胃1次,连续用药6天。以上各组均于0、2、6天尾部取血做细胞计数。第6天取材,取外周血,测IL-1、TNF;取肺肺泡灌洗液(BALF)计数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取肺,组织匀浆进行细菌培养;取肺和小肠测组织含水量并且在显微镜下观察肺和小肠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测肺和小肠组织的IL-1、TNF、MIP-2的水平。 结果: (1)青年模型组和老龄模型组第2、6天外周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分别高于青年对照组和老龄对照组(P<0.01);其中老龄对照组和老龄模型组分别较青年对照组和青年模型组降低(P<0.01)。青年模型组和老龄模型组第6天外周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分别高于第2天(P<0.05);毒素清组和左氧氟沙星组第2、6天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低于老龄模型组(P<0.05),且两药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2)青年模型组和老龄模型组肺脏菌落计数分别高于青年对照组和老龄对照组(P<0.05),其中老龄模型组菌落计数高于青年模型组(P<0.05);毒素清组和左氧氟沙星组菌落计数明显低于老龄模型组,且两药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3)青年模型组和老龄模型组肺和小肠组织含水量分别高于青年对照组和老龄对照组(P<0.05),毒素清组和左氧氟沙星组肺和小肠组织含水量低于老龄模型组(P<0.05),且两药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青年模型组和老龄模型组肺和小肠病理改变分别重于青年对照组和老龄对照组(P<0.05);老龄模型组肺和小肠病理改变重于青年模型组(P<0.05);毒素清组和左氧氟沙星组肺和小肠病理改变有明显改善。 (4)青年模型组和老龄模型组血清TNF-α、IL-1的水平分别高于青年对照组和老龄对照组(P<0.01),其中老龄对照组较青年对照组降低(P<0.01或(P<0.05),老龄模型组较青年模型组增高(P<0.01或P<0.05);毒素清组和左氧氟沙星组TNF-α、IL-1的水平低于老龄模型组(P<0.01),且两药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青年模型组和老龄模型组小肠组织IL-1、TNF-α、MIP-2表达分别较青年对照组和老龄对照组显著增强(P<0.01),其中老龄对照组较青年对照组降低(P<0.05),老龄模型组较青年模型组升高(P<0.05);毒素清组和左氧氟沙星组IL-l、TNF-α、MIP-2表达低于老龄模型组(P<0.01),且两药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青年模型组和老龄模型组小肠MIP-2mRNA表达分别较青年对照组和老龄对照组显著增强(P<0.01),其中老龄模型组较青年模型组增强(P<0.05);毒素清组和左氧氟沙星组较老龄模型组表达显著降低(P<0.01),且两药组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 ①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可以引起小肠损伤,老年较青年严重。②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可以引起小肠损伤可能与IL-1、TNF、MIP-2的参与有关,这些细胞因子的增龄变化可能是老年肺炎小肠损伤严重的主要机制之一。③毒素清对肺炎克雷伯杆菌肺炎小肠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IL-1、TNF、MIP-2介导的炎症损伤,保护肠黏膜有关。
其他文献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DPN)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发病率高达60%~100%,本病起病隐匿,可出现于DM之前,易被忽视,DPN虽然不
目的:比较急性脑梗死血瘀证与非血瘀证之间胰岛素抵抗、超敏C反应蛋白、NIHSS评分和血脂四项等指标是否有差异性,探讨急性脑梗死血瘀证与胰岛素抵抗、炎症因子及神经功能缺损程
目的:探索噎膈病的病因病机及用药规律,为该病的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提供更多参考。  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整理古代噎膈病医案文献137则,现代噎膈病医案文献139则,分别建立
目的:通过观察益气温阳通脉方不同剂量对大鼠AION模型F-VEP的影响以及对大鼠视盘、视神经组织病理学的改变,探讨益气温阳通脉方对大鼠AION模型视神经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中药低剂量组,每组各12只。除空白组外,其余4组从大鼠尾静脉注入RB2.5mmol/(ml·kg)后,立即用波长532nm、功率7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或称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自身抗血小板抗体破坏血小板,引起血小板减少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胜紫癜,临床表现为外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