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确权的制度认知对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山东夏津的实证调查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hsmith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以来,国家通过颁布确权政策、选择试点县等方式逐步推进农村土地确权工作。自2011年我国明确提出农户可以通过转包、股份合作等方式流转土地,并鼓励以集体形式进行农地确权登记,来维护地权后,各地农村农地确权工作逐渐提上日程。农地确权后,若土地到户,承包关系长期不变,不再按照人口的变动调整土地,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农地的基本保障性功能,并为更大规模的农地承包与经营流转创造政策上的空间。确权登记再颁证,从法律上看,肯定了农户的经营承包权利,有利于避免农地权属问题争议,减少农地流转中的不利因素。正是由于认识到农地确权的积极意义,各地区也在政策倡导下大力推进农地确权工作。2014年山东、安徽、四川等三省的若干县成为农地确权整体试点县。2016年试点增加,总量达22个。随着农地确权工作的广泛开展,全国农地流转面积不断增加,达到约4.43亿亩,农地确权成为一次重大的农地产权制度改革。  随着农地确权工作的逐步深入,农地确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也越来越多。可以说,农地确权政策本身是为了更好的保障农民权利、促进农地流转,但结合现实情况与既往研究可知:影响农民农地流转意愿的有可能并不是确权政策本身好与坏,而往往是农民对农地确权的认可程度、农地确权政策的落实程度、农民对农地确权政策的满意程度,这三者可以直接影响确权后,农民的流转意愿。  受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农地确权政策发挥的效果因地而异。另外,对于农地流转意愿来说,有转入意愿和转出意愿两个方面,而学界大多数的的研究并没有对转入意愿和转出意愿进行严格的区分。本文尝试借助产权理论,以农民对农地确权的认可程度、农地确权政策的落实程度、农民对农地确权政策的满意程度为自变量,从转入意愿和转出意愿两个方面入手,依托spss23.0分析软件,建立logistic二元回归方程,分别考察农地确权对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  本文经过分析得出结论:农民对农地确权的认可程度越高,农民转入农地的意愿越强烈;农地确权政策的落实程度越好,农民转入农地的意愿越强烈;农民对农地确权政策的满意程度越高,农民转入农地的意愿越强烈;而从农民转出农地的意愿来看,三个自变量与农地转出意愿没有统计相关。  但是本研究也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囿于调研条件限制,无法对调研地点进行后续回访;另外,本研究的结论只适用于农地确权样本县——山东夏津县,缺少对其他农地确权地点的对比研究。
其他文献
腐败为楼市虚火添一把柴    在2007年的全国“两会”上,房地产行业权钱交易的“潜规则”成为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问题。据统计,在2006年全国建设系统查处的违法违纪和涉嫌违法违纪的415人中,建设系统行政机关及其管理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占了68%。房地产行业已成为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高发的重点领域。    江苏省纪检系统不久前举办的一个反腐教育展让许多参观者驻足,其中负责城建的政府官员与开
中产阶级试图为本阶层的消费文化提供一种独特的地位符号和品味区隔,而在30多年的社会转型中,其消费文化在经历了萌芽、起步和迅速发展的阶段后逐渐显现出从非理性到理性化、
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随着重庆市“农转非”户籍制度的不断推行和两江新区的挂牌成立,蔡家岗镇成为失地农民较为典型的地区。经过对本地区
在我国未来“谁来种地”问题日益凸显的当下,来自村庄内部的农户作为内生型农业经营大户的潜在培养对象,相比于外生型资本大户其在形成村庄稳定的治理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
进入21世纪,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越来越多城郊的农民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进入城市,开始成为城市的居民。在这个过程中,农民转化为市民,职业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其原先所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