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污泥停留时间(SRT)是影响活性污泥微生物生存环境的关键因素,是工艺设计与运行的重要参数。本研究中通过运行序批式生物反应器(SBR),调整污泥龄分别为10d、15d、20d、30d,考察系统对COD、氨氮、总氮、总磷的去除效果,以及探索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调整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系统对COD的去除率一直在80%以上,没有因污泥龄的改变有明显差异,系统在长污泥龄时其去除效果波动较小,更能抵御进水COD负荷的冲击。出水氨氮浓度在污泥龄为10d时最高为25.9mg/L,在较长污泥龄阶段其浓度稳步下降,最后平均值为7.3mg/L,去除效果得到改善。系统对总氮的去除效果随污泥龄延长呈阶梯型上升趋势,与氨氮去除情况较相似,污泥龄为10d时去除率最不理想为20%,30d时效果最好其平均值为53%。短污泥龄氨氮去除不理想,系统内残留大量氨氮抑制反硝化作用,再有COD被迅速消耗掉,反硝化细菌得不到足够碳源,导致总氮始终不能实现良好的去除效果。污泥龄为10d和15d时总磷去除效果较好能达到74%以上,30d时出水总磷浓度达5mg/L以上,去除率跌至31%,系统除磷功能减弱。提高污泥龄硝化细菌数量增加,生成较多的硝酸盐氮促进反硝化作用,聚磷菌与反硝化菌争夺有机物质处于劣势,不利于聚磷菌生存。观察DGGE图谱发现酸杆菌生物多样性较丰富,放线菌显示其条带数偏少且略显单一。经计算它们的生物多样性指数都在0.8以上,且酸杆菌多样性变化总体波动较大。酸杆菌随污泥龄缩短多样性指数回升,而放线菌有下降趋势,说明酸杆菌更适应短污泥龄环境,放线菌相对而言更适合在较长泥龄环境中生存。相似性对比显示,酸杆菌与放线菌均在污泥龄为10d时与原始污泥差异最大,其相似性分别为29.5%、45.8%,两种菌属在运行中优势菌种更替较频繁,任意两样品间的相似性也偏低。经聚类分析酸杆菌与放线菌均分为两大族群,二者的划分大致都遵循了污泥龄的变化规律,但族群间的相似性都很低。切胶测序发现系统中酸杆菌均为未培养菌种,与其有同源性的菌种多出现在土壤系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