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篇论文共分六部分:导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结论.第一部分是对论文思想构架的整体介绍.本论文从海明威和施耐庵对“英雄”这一概念的理解上的共同点入手,追根溯源,探讨中西方神话故事中的原型英雄.以中西方著名的神话英雄为例,文章分析并总结了原型英雄的形象特征,并在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和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的基础上,论述了原型英雄的英雄特征作为人类集体无意识的重要部分对人类思想行为的影响及这种影响的恒久性.文章继而分析了在社会的发展之中英雄形象的变化,指出英雄在任何年代都必须保持其本质特征.而在某些历史时期的社会统治者所推崇和标榜的“英雄”身上,这些本质特征却无从寻觅.以海明威和施耐庵所处的时代背景为例,本文论述了当时的社会统治者对英雄主义的歪曲利用,对人民的欺骗,及由此而造成的社会道德真空.文章指出,真正的英雄必须为人民服务,必须被人民认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中评判英雄的标准永远不会被个别阴谋家所歪曲篡改.海明威和施耐庵笔下的英雄形象是本文重点研究和比较的对象.他们所分别代表的两种英雄主义是在向原型英雄主义回归和继承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和调整,因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具体论述原型英雄,及英雄形象在社会发展中的变化.本章首先从中西方神话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入手,分析他们的出身、本领、业绩等方面,然后以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和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为基础总结出神话英雄形象的原型特征.在社会发展中,英雄形象也在变化.在历史的某些时期,英雄的概念被统治者所纂改.在海明威所代表的美国战后时期和施耐庵所代表的中国封建时代的荚雄观已被扭曲.而在现代社会英雄可以来自各行各业,不分贵贱。本章在最后重申了英雄在人类进步和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性,指出真正的英雄必须保持原型英雄的本质特征,即为人民服务,被人民认可。 第二章具体分析海明威和施耐庵的创作背景。本章第一部分介绍了一次世界大战对参战国人民所造成的物质和精神上的伤害,剖析了美国战后“迷惆的一代”的精神危机的实质,即信仰与价值现的丧失.作为一次世界大战的目击者和 “迷惆的一代”的代言人,海明威在其作品中揭露了战争的残酷与虚伪,战后的失落与痛苦,他笔下的英雄也随之永别了武器。然而西班牙内战的烽火却又促使热情正义的海明威重返战场.为民主和平而献身的战争荚雄形象又重新出现在他的作品之中。在经历了战争与和平,繁华与宁静之后,海明威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老人与海》.此时的海明威式英雄桑提亚哥乐观好强,勇敢地向大自然进军,体现了人的真正帅,将海明威肋舰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第二部分介绍了北宋末年的中国官场腐败,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揭示出当时的封建社会正统英雄观一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一的虚伪性与欺骗性。生活在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对封建思想的束缚深有体会.他借北宋末年梁山好汉的荚雄传奇抒发了在封建社会各个时期百姓渴盼真正的救国救民的英雄好汉的共同心声.海明威和施耐庵所代表的时代都是呼唤英雄的时代.而海明威和施耐庵两位作家正是以批判社会现实,重塑荚雄形象为己任,为世界文学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第三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对海明威的四部小说中的英雄形象的分析入手,追溯了海明威式英雄主义在其创作过程中的发展成熟.与原型英雄相对比,海明威式英雄既具有原型英雄的本质特征,同时又在其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演。变。而海明威的艺术成就在于一反传统的英雄模式而塑造出了一系列平凡却了不起的平民化的当代英雄形象。第二部分分析了梁山好汉的英雄主义的发展:揭竿而起,反上梁山,劫富济贫,替天行道。与原型英雄作对比,这些民间英雄不仅体现了原型英雄为人类造福的基本特征,同时又在其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更新。施耐庵的艺术成就在子一反以往英雄传奇中的半神半人或帝王将相的模式而塑造出了一系列有爱有恨,质朴真实的民间英雄形象。 第四章比较研究海明威式英雄与梁山好汉的异同之处,及二者与原型英雄的异同之处.比较分六步进行。首先比较的是二者所处的历史背景及当时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所谓“逆境出英雄”,海明威式英雄与梁山好汉都处在社会动乱道德真空时期。其次比较的是二者的不屈与反抗精神。二者都具有不屈服于逆境”和反抗虚伪的道德观和扭曲变质的英雄主义的个性,但前者的反抗更加主动,而后者是“逼上梁山”。海明威式英雄与梁山好汉都经历了在逆境中奋斗最终实现自我的艰难历程,这是二者在奋斗经历上的相同之处。在英雄品质与本领方面,二者共有的英雄品质包括勇敢、正直、忠诚、有责任。C、讲原则等,并且二者都具有高超的本领或专业技能。在生活态度上,海明威式英雄与梁山好汉都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他们不仅重事业,也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克分享受生命中点点滴滴的快乐与幸福。在社会地位方面,海明威式英雄与梁山好汉基本上都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