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性碳纳米管雷达吸波材料及其高低温空间环境性能的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_guohan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纳米管对电磁波,特别是微波的屏蔽与吸收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研究表明,碳纳米管材料的微波吸收特性与其化学组成、几何结构和生长过程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碳纳米管的介电常数较大,磁导率较小,而在微波频段下,高的磁导率实部与虚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介电常数是构成宽频带吸波材料的基础。由于碳纳米管的磁导率相对较小,限制了其作为吸波材料应用上性能的进一步提高。为了增强和改善碳纳米管材料的微波吸收性能,本研究工作以碳纳米管为基材,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改性碳纳米管雷达吸波材料体系。   采用改进的热分解方法,制备了磁性金属Fe填充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湿化学技术法制备了磁性金属Co填充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La2O3:Eu3+纳米粒子填充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并利用活性炭为碳源,二茂铁为催化剂前驱体,采用热分解方法制备了Fe填充碳纳米管复合材料。丰富和发展了碳纳米的制备及金属填充碳纳米管的方法,测量分析了相关体系的结构特征,研究了材料的介电参数和磁导率参数及其雷达吸波性能特性。研究发现,磁性金属Fe、Co及La2O3:Eu3+纳米粒子填充改性的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相对于未改性的碳纳米管有较大的提高。相比未改性的碳纳米管的最大反射损耗-11.3dB,反射衰减<-10dB的频宽1.8GHz,Fe填充碳纳米管的最大反射损耗提高到-22.73dB,反射衰减<-10dB的频宽为4.22GHz;Co填充碳纳米管的最大反射损耗提高到-39.32dB,反射衰减<-10dB的频宽为4.0GHz;La2O3:Eu3+纳米粒子填充碳纳米管的最大反射损耗提高到-25.64dB,反射衰减<-10dB的频宽为2.21GHz。   从材料在未来空间目标上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的角度,对材料在空间高低温环境下的性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包括空间高温环境、空间低温环境及空间高低温交变环境。通过对所制备的一系列改性碳纳米管复合吸波材料在空间高低温环境中其吸波性能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当把材料置于高温环境时,相对于其它的室温、低温及高低温交变环境可获得较好的吸波性能;在室温、低温、高温及高低温交变环境中材料的最大反射损耗大小遵循这样的规律:R.L.高温>R.L.室温>R.L.低温>R.L.高低温交变;La2O3:Eu3+纳米粒子填充碳纳米管复合吸波材料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具有良好且稳定的吸波性能。
其他文献
La2Mo2O9基氧化物作为一类新型氧离子导体材料一经报道便备受关注。在晶体结构、相变、导电机理、掺杂改性等方面已经展开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表明该类材料具有在固体氧化物燃
学位
信息化发展造成数据的爆炸式增长。为了提高信息存储容量,必须提高存储密度。硬盘作为一种重要的存储介质,使用磁性材料保存数据。在保证信噪比的前提下,提高存储密度意味着每个
原子或分子受到强激光场的作用后,会出现一些新的物理现象,如阈上电离、库仑爆炸、高次谐波等。其中高次谐波作为人们获得超短极紫外脉冲和孤立阿秒脉冲的重要来源,一直以来都是
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的传感技术由于具有样品无需标记、实时动态检测、高灵敏度等突出优点,近年来得到广泛的研究。在SPR技术中,普遍采用金、银
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和非平衡格林函数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实验的最新进展和发现的新现象,从电子结构的角度分析、解释了分子导体输运的微观机理及其表现出的一些基本器件功能。
学位
纳米科技在近20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作为纳米检测和纳米加工的重要工具,原子力显微镜在纳米科技研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目前商用的AFM横向分辨率一般为0.2nm,纵向分辨率一般
精确、快速、小型并且低功耗的时间间隔测量器件是脉冲式激光测距机等各种飞行时间测量应用中的关键器件。由于这种宽范围、高精度的时间间隔测量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
纳米TiO2是一种多功能半导体材料,因其具备强稳定性,无毒,电子迁移率高等优异特性,激起了研究者对其关注热潮。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TiO2在光催化、光电转换和紫外探测等领域均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其他TiO2粉体相比,一维纳米材料的稳定性更高,电荷传输能力更强,比表面积更大,这有利于提高其光电性能。同时,纳米材料的应用也依赖于不同形貌所表现出来的特点。目前报道了许多用湿化学法制备TiO2的研究成果,但
近年来,聚合物分散液晶(Polymer dispersed liquid crystal),即PDLC,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研究。它制备简便、性能优越,可望应用于显示和各种光开关。鉴于其出现时间较短(八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