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依托“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专项)CJ08、CJ09、CJ10、CJ11等区块海底底质调查与研究课题,利用专项调查所获得的1122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112个站位的悬浮体样品进行了表层样粒度、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稳定同位素(δ13C),悬浮体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氮(PN)分析测试。分析了南黄海-东海北部悬浮体颗粒有机碳和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的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其来源及控制因素。悬浮体POC的平面与垂向分布显示:受海流(长江冲淡水、苏北沿岸流、黄海暖流等)影响,POC体积浓度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特点,悬浮体颗粒有机碳体积浓度高值区主要见于长江三角洲与杭州湾平原区及苏北浅滩区,而东海外陆架、海州湾阶地平原及南黄海中部平原区则相对较低,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沿岸水刺激浮游生物生长,另一方面也与河流径流带来陆源有机质有关。受底质再悬浮作用影响,底层悬浮体POC体积浓度高于表层。悬浮体POC的C/N多处于4~7之间,指示南黄海-东海北部悬浮体POC主要为海洋自生来源,仅在长江口外海域有少量陆源有机质显示。表层沉积物有机碳、总氮分布显示:表层沉积物有机质分布受底质类型控制,泥质区TOC含量高于砂质区,但并不是沉积物越细,有机质便越富集。在沉积物粒级<6φ范围内,随着粒度变细,有机质含量增大,粒级6-10φ范围内,粒度对有机碳含量影响不大,粒级>10φ以后,随着沉积物粒度变细,有机质含量不但不增加,反而有减小的趋势。表层沉积物有机碳δ13C及C/N显示,南黄海-东海北部表层沉积物有机质主要为海洋自生来源(C/N<7),仅在苏北老黄河口及长江口外海域(C/N>12)存在少量陆源有机质,这印证了再悬浮的POC为海洋自生来源的结论,同时也表明即使沉积物为陆源碎屑物质,但其中的有机质却可能为海洋自生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