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盘低渗透油田降压增注体系的研制与评价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渗透油田具有孔吼半径小、渗透率低、渗流阻力大的特点。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水井普遍存在注水压力高的问题。本文分别针对临盘储层基质物性差和残余油滴的堵塞,进行了酸化体系和表面活性剂增注体系的研究,从而达到注水井降压增注的目的。   针对商三区岩心,通过溶蚀率评价和流动实验研制合适的酸液体系。溶蚀率结果表明,6%HCl在90℃下与岩粉反应4h后可完全溶解方解石矿物,土酸的溶蚀率为30.6%,多氢酸体系的溶蚀率为18%,有机酸的溶蚀率仅为5%。动态驱替实验表明,在7PV足量的前置酸(6%HCl)预处理后,多氢酸和土酸的酸化分别使渗透率提高50倍和20倍,由于岩石中长石含量较高,土酸比多氢酸更容易与其发生二次反应从而降低酸化效果。当前置酸(6%HCl)注入不足量时,土酸酸化效果明显变差。通过岩心薄片鉴定证明了方解石等钙质胶结物填充于孔隙中,SEM图像证实了前置酸不足量下的土酸酸化产生的二次沉淀物。实验结果表明,只有在前置酸用量充足的情况下,才能避免HF和方解石矿物反应产生二次沉淀。   针对临盘含蜡原油,研制出超低界面张力表面活性剂增注体系。非离子型活性剂CDEA和两性表面活性剂CBET以1:1~2:1的比例进行复配后,总浓度在0.005%-0.2%范围内可以与原油的界面张力达到10-3mN/m数量级以下,且经过36h、72h静态吸附后仍具有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性能。接触角实验表明,经过活性剂处理的岩心薄片由水湿性向弱水湿方向转变,润湿性的改变可以减少贾敏效应导致的流动阻力。   岩心驱替实验分别模拟水中含油和水驱残余油对岩心的堵塞,发现低浓度的复配活性剂体系可以有效地解除油堵。实验结果表明,0.05%活性剂注入后的压力比注含油水的降低18%,比水驱残余油后的压力降低35.6%。和临盘弱碱性水驱的对比实验表明,0.5%复合活性剂注入1.5PV后,可以进一步降低注水压力14.5%。
其他文献
与直井相比较而言,水平井技术具有提高单井产能、减缓边底水突进、开发特殊类型油气藏、较高的投入产出比、降低海上油田开发费用等优点,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石油工业技术中最重要
长期以来,吐哈油田在注水井增注技术及措施上主要采取的是酸化增注措施为主,水井压裂为辅的技术手段。随着油田开发的逐步深入,水井污染类型和污染程度与初期相比发生了显著
文章首先从螺杆泵井抽油杆柱的二维受力状态入手,分别从杆柱轴向载荷、扭转载荷和弯曲载荷三个方面归纳并建立了各种载荷的计算公式及其在杆柱中的分布情况;并以此为基础重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能源需求的增加,原油作为一次能源在我国能源构成中占了较大比例。在原油的生产、输送环节其储存量较大,同时,由于我国所产原油特点以及输送工艺的改进,决
段塞流是油气混输管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流型,其流动的间歇性、不稳定性在生产过程中带来许多问题,譬如:管件疲劳失效、管路运行恶化以及影响设备测量精度。为保证输送管线、
川东北地区气藏是海相碳酸岩气藏,主要包括中石化普光气田及中石油一雪佛龙川东北天然气项目罗家寨、渡口河及铁山坡气田,这些气田普遍具有高温、高压、高含腐蚀性气体(H2S和
深井、超深井钻井需要超高密度钻井液(密度在2.5g/cm3~2.8g/cm3之间),由于超高密度钻井液固相含量高,体系流变性、抗污染性能差,而分散剂是超高密度钻井液的核心处理剂,因此,
现阶段能源需求越来越多,轻质油开采储量不断减少,世界原油重质化已成趋势。胜利的稠油资源比较丰富,稠油开发在油田中已占有重要的位置。由于稠油自身的特点,在地下渗流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