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实践的民族认同——呼和浩特土默特左旗把什乡把什村蒙古族与汉族文化对话录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_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呼和浩特土默特地区是一个蒙汉两个民族有着杂居相处长达四百余年历史的地区。自16世纪蒙古阿勒坦汗经略土默特地区开始,便有大量汉族移民涌入此地。由此带来了汉民族文化在此地扎根立足,并伴随着汉族移民的逐渐定居而生根发芽。蒙汉两种文化开始长期并深度地交往,彼此之间经历着包括语言、信仰、习俗等诸多文化事项相互融合的“涵化”过程。其最终结果是两种文化逐渐走向一致,呈现出从其表层看来无法区分各自文化原有属性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对于两个民族的成员而言,其各自民族认同的意识似乎不甚明显。但在深入了解后会发现,事实上,呼和浩特土默特地区蒙汉两个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民族认同”是深埋于他们各自内心深处的,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意识。这种意识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包括民众在日常村落生活中的交流和对话。在同一个村落生活范围内,蒙汉两个民族的民众在各自民族成员内部、民族之间所实践的有关民族文化的某些对话,往往具有发自内心并在无意识状态下真实的民族归属情感。因而,村民日常交流中有关民族文化方面的对话也就成为了理解村民真实状态下的民族认同的最好证据。  本文选择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蒙汉杂居的把什板申村为调查地点,以该村蒙古族与汉族村民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对话为研究切入点,通过深度访谈的方式获得大量第一手甄善翔实的田野调查资料,组成本文中的“民族文化对话录”。通过对该对话录的深入分析,探讨村民在其内心深处所包含着的民族认同。这些对话涉及村民日常生活的多个层面,从婚丧嫁娶到节日习俗乃至日常交往等。这些对话所包含的内容是蒙汉两个民族村民在涉及民族认同分析时的重要资料。除了这些对话所包含的内容外,这些对话本身也表达着村民在做出对话时所持有的民族认同姿态。本文通过考察蒙汉两个民族村民日常对话中有关民族文化之间差异的表达,分析、理解村民精神层面上的民族认同意识。本文以两个民族自识与他识角度来对村民多层面的对话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民族认同的深层分析来佐证笔者在这里提出的理论假设,即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并不单单依靠其民族语言。由于民族成员的态度及意向,失去本民族语言的民族群体依然有着深深的民族自我认同。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民间结社的热潮不断涌起。在经济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以青年为主体的草根组织越来越活跃,不断汇聚民间公益的力量。草根青年公益组织作为践行公益的青年自组织,
学位
中国的社区建设自1991年首次提出以来,在国家的行政性主导之下开始展开,城市社区从此成为国家治理社会的一个单元、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一个媒介的功能性存在,在社区建设过程中,主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区治理问题也层出不穷,早先由政府一手包办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居民自治概念的提出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探索路径,为了更好地将居民自治这一抽象概念落到实处
本文在各个学科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方法,对医患冲突在医患互动各个环节的表现加以总结,并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进行归因。这些环节包括沟通和诊疗、纠纷的处理、医务社工的
利用固定有双硫腙的活性硅胶萃取色层法富集环境水中痕量铜,0.1mol·L-1盐酸-50g·L-1硫脲作为洗脱剂,火焰原子吸收尤谱法测定.研究了富集剂的吸附容量,最佳吸附条件和洗脱条
科技进步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向前发展。自21世纪以来,以互联网媒体、手机媒体等为载体的新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泛使用,人类文明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伴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