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查干淖尔地区的生态和植被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查干淖尔湖水和湖滨土壤均呈现出重度盐碱化的状态。湖滨植被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其中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以旱生和中旱生植物为主,地理成分上带有温带和蒙古区系特征,但优势并不明显。自湖边向外呈现出“纵向上分带,横向上分区”的特点,依据水分条件和植被类型的不同可分为三种不同的景观区域:位于湖南岸中部、西北洼地以及西南努格斯河河口的中湿生区;位于湖东岸和北岸的旱生区;位于湖南岸以及湖东南的强旱生区。随着水分由多到少的变化,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表现为沼泽化草甸植物→典型草原植物→荒漠植物。7种优势植物种间整体关联性为显著的负相关,由其组成的21对成对植物间也以负相关为主,不同物种间相互作用较弱,表明本区域植被处于演替中的初级阶段,群落环境较不稳定。另外,对查干淖尔地区为治理退化湖盆所施行的植物建植和机械沙障等措施进行了调查和评价。结果表明:在引种的7种草本植物中,碱蓬(Suaeda glauca)是唯一能够在此类盐碱湖盆成功建植的草本植物;在移栽的5种木本植物中,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有较高的成活率。高、低立式沙障和防风抑沙网都表现出较好的治理效果,沙障保护区内的植被盖度和物种多样性明显高于未设置沙障的对照区。沙障设置的年限和方向对保护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低矮的卧式沙障和草方格沙障则由于所处位置风力过大等原因,治理效果并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