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的正文部分包括五个章节的内容。第一章是对操作风险的概述。这一章给出了操作风险的基本定义。与理论界和银行界早已非常熟悉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相比较,操作风险是一个比较新,而且不断发展的概念。于是,不同的操作风险研究和管理的主体各自给予了不同的涵义。这其中不仅有相互交叉重叠,而且存在都没有涵盖到的部分。其定义,最终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当中确定下来,被大多数的商业银行认可和接受。文章通过介绍各方面对操作风险的定义,阐述对操作风险认识的过程,排除对操作风险的错误理解。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操作风险进行了分类。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商业银行这个操作风险产生、研究和管理的主体,把各式各样的操作风险事件归类,并且相互联系起来。然后,文章基于对操作风险定义和操作风险事件分类的了解,对操作风险的特点进行了归纳。由于操作风险基于业务自身特点和人为因素的特性,使得操作风险和其它风险的产生密切相关,也使得操作风险的产生与预期收益高低的相关性很弱。这些就加大了准确测量和科学管理操作风险的难度。但是,操作风险无处不在并且危害巨大,商业银行作为操作风险管理主体不能够忽视对其的管理。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国外研究操作风险的文献多集中于操作风险测量方法或者是计量模型的研究,集中于多操作风险的定量分析。对操作风险进行研究的主体大多是金融机构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能够通过实际运用来证明研究结果的实用性。但这些只是在微观层面上的研究,只考虑了风险管理主体为单个金融机构的情况下,如果运用各种手段控制风险,没有考虑宏观因素以及行业内部竞争对操作风险管理成本收益的影响。国内的文献则侧重于对操作风险的定性分析和研究,分析了操作风险的定义,分类,特性以及操作风险管理内控措施设立等制度性问题。国内文献当中研究操作风险计量方法的文章主要是在国外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或者深入,自主创新的研究不多。综合国内外的文献来看,给本文的研究留下了一定的空间。第三章的主要内容是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操作风险条款的解读。这样的解读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新资本协议文稿的研究,包括第一和第二节的内容。本章第一节认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操作风险的概念为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开辟了道路和提供了理论支持。介绍了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概念,全面风险管理系统的设置,以及操作风险管理模块在其中的重要作用。文章同时表明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已经涵盖了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思想的观点,认为新资本协议三大支柱从不同的角度对把操作风险纳入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起到了推动作用。本章第二节对新资本协议三大支柱如何提高改善操作风险管理现状,从而提高银行管理操作风险的水平分别进行了解读,并介绍了一些操作风险计量的方法。另一个方面是对新资本协议操作风险条款实施的国际比较分析,包括第三节的内容。文章选取美国,德国,印度和香港这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就他们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情况进行分析。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精髓在于不拘泥于整齐划一的方式,而是通过实施包括操作风险管理条款来提高银行操作风险管理能力。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新资本协议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他们基于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创造性的实施新资本协议。比较和总结这些经验有利于今后中国在制定自身实施新资本协议时少走弯路。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运用理论模型分析中国应当如何设定自身的新资本协议实施路径和选择操作风险管理模式。在模型的设立阶段,把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假设为一种创新产品或者技术的不断进步,新一代产品会淘汰旧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分为研发和生产两个部分,银行在这两个部分之间合理的分配人力资源。开发出最新操作风险管理模式的研发部门获得垄断权利,而生产部门的目的是利润最大化。整个银行业最终因为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而增强经营能力,保持稳定健康发展。在模型的因素分析阶段,由模型推导得出的结果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得出可能影响中国实施新资本协议和选择操作风险管理技术和模式的因素,并加以分析。第五章的主要内容是论文总结。本章对论文的分析框架和结论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选择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技术和模式的一些建议。论文的观点可以归纳为:要立足本国实际情况,以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为手段,以保证中国银行业长期稳定发展为最终目标,综合分析影响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创新和选择的因素,制定操作风险管理发展战略。这就需要充分重视对操作风险的理论研究,各个商业银行应该在银监会强制要求实施操作风险管理方案之前就要有意识的开展操作风险的模型化研究,投入人力物力进行操作风险计量方法的开发。同时商业银行应当加强数据收集等等基础工作的力度。操作风险之所以难以量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导致操作风险爆发的事件的共同特点就是高位低频。样本的缺少使得任何一种计量方法都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各家商业银行应该开展长期的对操作风险的数据积累和收集,同时实现数据的共享,通过资源和信息的互补,行程样本充足的数据库,为风险控制和预测做好前期准备。同时,要建立风险管理文化,要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囊括各个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员化的风险管理理念。培养开放和灵活的操作风险管理文化对于操作风险管理是极其重要的。金融机构的所有员工都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既构成操作风险的源泉,同时又担负着控制和避免操作风险的责任。防范操作风险是每一个人都应肩负的重要职责,银行要从战略上将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确定为银行稳健经营的关键要素之一。同时建立内部风险控制文化,以营造出良好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氛围,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管理体制,建立相互配合、相互督促、相互制约的内控制度,使所有的业务和流程都置于监督和约束下,防止因决策和操作的不当而造成损失。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监管部门在操作风险管理发展的进程当中应当扮演更加丰富的角色。监管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对此给予鼓励,以促使我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可以考虑分层次在商业银行当中实施操作风险的资本覆盖监管,在制度上加强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资本覆盖压力,从客观上加快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管理的追求。同时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发和约束各家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创新和竞争的冲动,同时在行业范围内引导研发资源的调配,使得各家银行能够对操作风险管理创新进行合理的投入和有序的竞争,在尽量节省行业资源的前提下迅速的提高中国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水平,保证银行业长期稳定的增长。与当前很多综述性质的分析方式不同的是,文章通过建立经济学理论模型来分析中国商业银行如何把握自身的实际情况,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框架下选择适合的操作风险管理模式,使得其分析过程更具逻辑性,最后得出的结论更具科学性,这是本文最大的创新之处;同时,运用理论模型分析可以规避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所面临的有效数据量的缺乏和搜集困难的问题,能够较好的达到研究目的。文章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来说明操作风险的定义,分类和特点等问题,首先从操作风险的概念和相关特性上保证了文章研究对象内容和范围的清晰,不至于产生使读者有不知文章所言何物的困惑。文章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说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操作风险条款对各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和各方面对新协议实施的考虑,用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讲述了操作风险管理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现实情况。本文的不足之处表现于:由于对操作风险的研究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在寻找文献的过程当中,关于论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下操作风险管理对各国的影响的文献比较少,因为大量的文献都主要集中在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这就导致论文当中没有比较成型的被公认的理论作为强有力的支撑,这恐怕也是当前这方面研究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同时本论文对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模式的研究使用的是理论模型分析。如果要论证这个模型对中国目前现实的操作风险管理的实用性,那么就不可避免的要进行实证分析。但是文章因为数据收集的困难回避了这个问题,不得已只能把研究停留在理论推演的阶段,这就降低了论文研究结论的可操作性和实际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