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了自《内经》以来至明清时期历代具有代表性的儿科专著及包含小儿发热相关内容的综合性医书及方书,以之作为参考文献,运用文献学与中医理论研究的方法,旨在对古今中医小儿发热诊疗理论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首先查阅相关书目,列出设有小儿“发热门”或“热证”专章的医书目录,以之为最终研究范围;其次以历史时间轴为主线,按照两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的朝代变更顺序,将各期医家对小儿发热的相关论述进行归纳整理,理清了小儿发热的各种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鉴别诊断、治则治法及调护之基本内涵与发展源流,对历代医家于小儿发热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的认识进行了比较研究。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中医文献小儿发热相关病名主要有潮热、壮热、温壮、烦热、积热、骨蒸热、往来寒热、惊热和夜热。2.导致小儿发热的病因,外感六淫主要有风邪、寒邪、风寒、风热、暑热、时气温热致病,内伤主要由食积、惊吓引起,胎热、乳母遗热、失治误治、病后余毒等也可致小儿发热。3.小儿发热的病机,主要有虚、实两类。“实热”又分“表热”“里热”和“半表半里之热”。表热包括“风寒外袭,阳气拂郁”“暑热邪气,熏蒸肌表”。里热包括“五脏生热,熏发于外”“饮食积滞,郁热外发”“暴受惊恐,五志化火”。半表半里者即胆腑之病机。虚热包括“气不归元,阳浮于外”“邪热伤阴,阴虚内热”及“病后体虚,邪热内乘”。4.治疗原则:“实热宜疏下,虚热宜调补”“先固其中,次解其表”“不可过服凉药,中病即止”“哺乳期患儿,兼治其母”。5.治疗方法:内治法有“解表法”“清热法”“泻下法”“消食和胃法”“补气调中法”“气血双补法”“滋阴补血法”“和解法”,同时也用“外治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