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什么样的方式生活,是人们最根本利益的表现形式,也是学术研究应该予以关注的重要问题。马克思曾指出:“现代历史著述方面的一切真正进步,都是当历史学家从政治形式的外表深入到社会生活深处时才取得的”。遗憾的是,无论是对世界的总体认识,还是对现代化进程的思考,人们往往停留在后现代主义所批评的grand narrative(宏大叙事),而把与每个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生活方式问题置于理论视野之外。翻开历史著作,只见风云变幻、政权更迭、制度消长,而人民只是作为一个巨大的数量存在着,他们承担共同相似的命运,彼此间缺少差别。20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发生波澜壮阔的重大变革的世纪,也是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天翻地覆巨大变化的世纪。尽管对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研究已成为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关人民大众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生存和生活?他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价值观念怎样发展变化?何以发生那样的变化?种种贴近生活的课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已经成为本学科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活动是在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进行的,深入考察而不是表面上叙述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不能不研究其所依赖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以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的变革与社会变革的互动关系为切入点来进行党史研究,不仅是史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同时也会使党史研究更加有血有肉、丰富和立体。本文结合已有研究成果,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运用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将中国由传统农业社会生活方式向现代工业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型,置于100来社会变迁的全过程中进行把握,着眼于社会生活方式最基本的内容和这些内容100年来变革最突出的部分,梳理变革的进程和基本状况,重点分析和概括100年来,各个历史阶段人们的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婚姻家庭生活方式、政治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等的变革;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动力理论为指导,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体制等方面分析社会生活方式变革的基本动力,进而研究其变革的特点,并对新世纪社会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进行前瞻性分析。本文包括导论和四章。导论重点对社会生活方式现代化的基本概念问题作学理考究,以期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一个比较清晰的论域基础。第一章,梳理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现代化变革的基本轨迹。基于对社会生活方式现代化基本概念的界定,结合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基本特点,以新中国的建立为界线,将20世纪分为上下两个时间段,考察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现代化的基本历程。主要从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婚姻家庭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风气的变革等方面对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活方式的基本特点、从传统农业社会生活方式向现代工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