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邢台地区非综合征型耳聋基因突变的流行病学调查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livan_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中国每年新增约90万出生缺陷新生儿,其中耳聋位居出生缺陷首位;约半数耳聋属于遗传性耳聋,以其高发病率、低治愈率造成患儿心理、社会交往能力发育障碍,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随着遗传性耳聋相关基因的发现及其致聋机理的深入研究,使耳聋分子诊断、预防及治疗三级体系得以丰富。本研究通过检测邢台市聋哑学校非综合征性耳聋(non-syndromic hearing loss,NSHL)患者常见耳聋相关基因的突变情况,初步掌握本地区NSHL患者常见基因的分布及突变特点,明确本地区病因以制定个性化的基因诊断策略,为耳聋基因筛查、临床分子诊断提供切实的理论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及信息采集选取邢台市特教学校的非综合征性耳聋学生110例,所有入选者均进行全身体格、纯音测听和声音导抗检查。对NSHL学生采取耳鼻喉专科医生询问学生家长的形式完整填写《常见遗传病信息登记表》及《耳聋病人信息登记表》,并要求全部签署《常见耳聋基因诊断知情同意书》,未满18周岁均由其监护人代签。2样本采集采集入选对象EDTA-K2抗凝的静脉全血,分离血浆和血细胞,-80℃超低温冰箱冷冻保存,建立邢台地区耳聋患者样本库;其中血细胞用于耳聋4个常见突变基因(GJB2、GJB3、SLC26A4、线粒体DNA 12S r RNA基因)的检测。3抽提外周血细胞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GJB2、GJB3、SLC26A4、线粒体DNA 12S r RNA基因片段,并应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成像系统进行鉴定。4采用直接测序法对线粒体DNA 12S r RNA基因的2个点突变片段(A1555G、C1494T)所在区域、GJB2基因的2个基因片段、GJB3基因的整个编码区和SLC26A4基因的20个外显子区域进行检测;应用Mutation surveyor软件对所有基因的测序结果进行比对分析。采用Gene Tool Lite 1.0软件将DNA测序得到的序列结果与NCBI网站检索到的GJB2标准序列(NC-000013.9)、GJB3标准序列(NT-004511)、SLC26A4标准序列(NC-000007-13)及mt DNA标准序列(NC-001807)进行比对分析,以筛查是否有突变位点的存在。结果:被检测的110例邢台市特教学校耳聋学生均被诊断为重度以上双侧耳聋且均为非综合征型耳聋。其中有8例SLC26A4突变导致的内耳最常见的畸形前庭水管扩大(enlarged vestibular agueduet,EVA);聋前或其母亲孕期明确应用过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者20例(庆大霉素12例、丁胺卡那霉素2例、小诺霉素3例、联合用药患者中庆大霉素加链霉素3例)用药的时间主要集中在研究对象婴幼儿时期或其母亲妊娠期,用药原因多为感冒、发烧和腹泻,具体的用药剂量不详。被检测的110名聋哑学校非综合征型耳聋患者中,携带线粒体DNA 12S r RNA基因A1555G点突变的2例(占1.8%);携带线粒体DNA 12S r RNA基因C1494T点突变的2例(占1.8%);携带GJB2基因235del C纯合突变的11例(占10%),携带GJB2基因复合杂合突变的11例(占10%);携带SLC26A4基因IVS7-2A>G纯合突变的5例(占4.5%),携带SLC26A4基因IVS7-2A>G杂合突变的7例(占6.4%);3例患者携带2个未分类的GJB3的突变基因。所有入选患者共包含38个突变体变异,另外新发现的5个异常的在SLC26A4基因突变:4个错义替换(p.G222S,p.A456D,p.N457I,p.F667L)和一个无义突变(p.W472X)。结论:邢台地区为遗传性NSHL耳聋的高发区,最常见致聋基因为GJB2基因突变,其次为SLC26A4基因突变。虽然线粒体DNA 12S r RNA基因突变不是该地区主要致聋原因,但其突变的筛查能够预测个体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Am An)的遗传易感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有效降低药物性耳聋的发生率。因此,将GJB2、GJB3、SLC26A4和线粒体DNA 12S r RNA基因作为邢台地区临床常规筛查项目,同时为进一步开展遗传咨询、产前诊断以及基因诊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与背景无张力性尿道中段吊带术是临床上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Female stressurinary incontinence,SUI)的主要方法之一。1996年Ulmsten及其研究人员首次应用无张力经阴道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