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由柏拉图关于名称问题的探讨入手,论证柏拉图对名称与事物间的一致性持怀疑态度。基于这种怀疑,柏拉图对既定的名词与概念都忍不住加以重新探讨,“诗”之本质即在其列。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由柏拉图关于名称问题的探讨入手,论证柏拉图对名称与事物间的一致性持怀疑态度。基于这种怀疑,柏拉图对既定的名词与概念都忍不住加以重新探讨,“诗”之本质即在其列。于是本文首先梳理了古希腊时期“诗”之不同名称及其含义,与柏拉图“诗”论的不同维度相对照。接着根据“诗”之外延与内涵的历史变迁以及古希腊传统中“诗”的职责,初步判定“柏拉图非诗”实是误解。之后,本文主要依据柏拉图如何看待语言能否反映实在,来分析柏拉图的代表性诗论:“诗”是对现实的“摹仿”。由此证明柏拉图的语言工具论,是造成“柏拉图非诗”观的最根本原因;本文还揭示,柏拉图论“诗”的方式饱含了修辞性,同时就其与“诗”的类似性,阐述其“诗”的价值。最后,本文从“逻各斯”层面转入灵魂层面去寻求“诗”作为本真之言的根据。论文以柏拉图诗论中一个核心术语“迷狂”为透视点,阐述其与诗的关系。即通过柏拉图关于“迷狂”的论说,领会只有由爱神引导才能企及的“诗”之美。只有这种美才能使人在最神圣的天外和最现实的生活之间达于和谐。
其他文献
本文从屈原及屈骚对东汉影响角度出发,以东汉士人及东汉士人文学作品,尤其是东汉骚体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前人对汉代屈原影响多放在两汉大背景下进行,本文将专注于东汉,在东汉具
摘 要:培养低年段小学生的识字能力,在学生个体的发展与语文素养的形成中显得尤为重要。低年段语文教学更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在课前、课中、课后开展趣味识字,建立生本、师生、生生、亲子之间有效的识字练习,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让趣味识字教学更加有效地完成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低年段;趣味识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
禅属宗教,立足于彼岸世界;诗属艺术,根植于此岸世界,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于人生的价值和功用有本质的不同。然而,禅宗从唐代安史之乱后确立以来,与诗歌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以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在《德国悲剧的起源》的“认识论-批判序言”中提出的配置概念为研究出发点,阐述配置理论的含义、特征、形成原因、价值关怀等,重点探讨发生在
上世纪91年张承志出版《心灵史》,92年邓小平南巡,93年“人文精神讨论”展开。面对市场经济、世俗化图景,以及背后的资本逻辑,讨论者纷纷认为需要对当下引入精神命题,其中一个牵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