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明确叶面喷施微量元素和春季调控措施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石新828为材料,于2010-2011年度在藁城市进行了2项田间试验。微量元素肥料试验包括4个处理,分别为在拔节期和抽穗前叶面喷施2次锌、铁、硒水溶液及清水对照。春季调控措施试验包括4个处理,分别为:起身期随灌水追施全部氮肥(除基肥以外,下同)并叶面喷施多效唑(N1);起身期随灌水追施2/3氮肥并喷施多效唑+拔节期随灌水追施1/3氮肥(N2);起身期随灌水追施1/3氮肥+拔节期随灌水追施2/3氮肥(N3);拔节期随灌水追施全部氮肥(N4)。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叶面喷施3种微肥处理的小麦产量都比对照有所增加,尤其是喷硒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对照。但喷施3种微肥后显著优化的产量构成因素各不相同,喷锌处理的千粒重、喷铁处理的每公顷穗数和喷硒处理的穗粒数分别最高,且分别显著高于对照,即喷施锌、铁、硒后分别通过千粒重、穗数、穗粒数的增加而使产量有所增加。2.叶面喷锌的小麦籽粒锌含量、喷硒的小麦籽粒硒含量分别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喷铁的小麦籽粒铁含量也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和喷硒处理的籽粒铁含量,但与喷锌处理的籽粒铁含量差异不显著。喷施3种微肥处理的籽粒蛋白质含量均有所增加,但各处理的差异均不显著。3.综合分析微量元素试验,3种微量元素在优化产量构成因素和增加籽粒微量元素含量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在小麦生产中应针对具体的限制因素,确定不同元素微肥的施用技术。其中,在高肥力条件下,可以通过喷施锌肥替代铁肥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作用效果。4.不同春季调控措施处理的单位面积穗数差异不显著。N1的穗粒数显著高于N3、N4,但与N2的差异不显著。N1的千粒重显著高于N4,但与N2、N3的差异不显著。由于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相互作用,N1的籽粒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N3、N4。可见,起身期随灌溉追施氮肥并配合多效唑调控,可以获得比拔节期追施氮肥更高的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也获得较高的产量。5.起身期随灌溉追施氮肥并配合多效唑处理(N1)拔节期的总茎数显著于其它处理。拔节期随灌溉追施氮肥(N4)可以保证拔节以后的氮肥供应,成熟期各个处理的最终穗数差异不显著。起身期追施氮肥并配以多效唑处理(N1和N2)拔节期的叶面积指数较高,拔节期追施氮肥处理(N3和N4)孕穗期叶面积指数增加;开花以后N4的叶面积指数最高,但各个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差异不显著。N1处理在拔节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最高,N4处理在孕穗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孕穗期之后各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无明显差异。可见,不同处理影响小麦开花期以前的干物质积累,但对开花期以后的干物质积累量及最终的干物质积累量无明显影响。6.小麦拔节期N1、N2的次生根数显著高于N3、N4,孕穗期以后各个时期不同处理的次生根数差异不显著。孕穗期前不同处理的株高无差异,孕穗期后N4的株高始终最高,且显著高于N1。各处理基部节间的直径及自上而下第1至第4节间的长度差异不显著,N4的基部节间显著长于其它处理,N1、N2、N3的基部节间长度无显著差异。随着追施氮肥时期的前移或前期追氮量增加,不孕小穗数有所减少,结实小穗数有所增加,穗粒数也逐渐增加,并且N1比N4的不孕小穗数显著减少,结实小穗数和穗粒数显著增多。N1在开花后籽粒形成过程中的各个时期的粒重都最高或较高,且在成熟期的千粒重最高,成熟期N4的千粒重显著低于N1。7.不同春季调控措施处理孕穗期至开花后20天的旗叶叶绿素SPAD值和光合速率的差异均不显著。但拔节期施氮较多的处理(N4和N3)小麦生育后期的旗叶叶绿素SPAD值和光合速率显著提高。8.综合分析春季调控试验,起身期追施全部或较多氮肥并配和多效唑调控的处理(N1和N2)虽然在小麦后期光合特性上不如拔节期追施全部或较多氮肥的处理(N4和N3),但在产量性状上却优于N4和N3处理。而且起身期追施氮肥通过多效唑的配合调控,也克服了小麦基部节间较长、株高较高的缺陷,避免了后期倒伏的危险。所以除了生产上广泛应用的拔节期追氮肥并浇水的模式以外,起身期追施氮肥并浇水配合多效唑调控的春季调控模式,从小麦产量性状、群体质量和植株性状上看也都具有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