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人口预期寿命呈现不断延长趋势的同时,年轻人口的生育意愿在下降,这便会导致世界各国将面对人口年龄老化的挑战。老龄化直接影响劳动力供给,同时也使得人们的消费偏好和储蓄习惯发生变化,影响一国的劳动和资本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因而影响一国的出口比较优势。在计划生育之前,中国的人口出生率较高,这为中国积累了大量的青年劳动力,因此,在要素禀赋理论的指导下,中国重点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8.87%,60岁以上占比达13.26%。劳动力的工资年增长率由2009年的6.3%上升至2012年的9.8%,劳动力人口比重自2010年开始下降,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退,整体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化,继而导致劳动力工资上升,我国传统的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也越来越不明显,这无疑会影响我国的国际竞争优势。故研究人口老龄化对出口比较优势的影响成为本文的重点。200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13%,标志着中国已进入了老龄化国家的行列。然而,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进入老龄化的时期较短,对老龄化的研究还不成熟,主要集中在当前人口老龄化现状及演变趋势、老龄化影响经济增长、居民消费行为、储蓄、养老保险制度等,而在人口的老龄化和国际贸易关系的研究上,主要集中在国家层面且大多研究的内容是老龄化影响国际贸易收支方面,老龄化对出口结构和出口比较优势的影响的研究较少,缺乏基于中国地区层面的实证研究。本文是基于中国各地区的人口和出口数据实证分析老龄化对中国出口比较优势的影响,创新之处在于基于要素禀赋理论分析老龄化对出口比较优势的影响机制,并将老龄化指标、出口比较优势以及出口结构纳入统一的框架中,基于中国地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老龄化对我国出口比较优势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提升出口比较优势的指导意义。不足之处在于文章将已有的人口结构和比较优势理论进行整合以及忽略了缺失的数据。本文共五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简述文章选题原因、国内外的文献回顾、文章的研究思路、创新与不足。第二章是理论分析,介绍了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理论,并将人口老龄化纳入要素禀赋理论,从理论上分析老龄化如何影响出口比较优势,在分析和解释老龄化对出口的影响机制上,主要从劳动力供给和社会消费需求的角度展开。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人口结构和出口结构的发展和现状。第四部分主要是基于中国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老龄化指标、人均资本存量、对外开放指标、GDP发展水平、研发支出、人力资本等变量对中国比较优势的影响。第五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理论、现状和实证部分的总结,并提出可行性的政策建议。通过本文分析,结论为:第一,中国的老年抚养比、老少比都反映了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加快,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危机,给转型中的中国的经济社会带来挑战。第二,2005年以来,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变化,做为第一大类出口品的低技术含量商品被高技术含量商品取代,而2000年至今,在出口商品中资本技术密集品的占比超过了劳动密集品。第三,理论和实证分析发现,人口老龄化“倒逼”中国出口结构升级,促进出口比较优势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