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视野下海原回族村落公共空间形态探析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mm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从诞生伊始便在人类生活中担当起文化载体的角色,在人类的语言、文字等抽象表意系统出现之前,建筑与建筑环境便被用于维系若干代人之间文化习俗信息联通性的纽带。回族乡村聚落及其公共建筑作为回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物质载体,公共空间更是提供回族宗教仪式、庆典活动、生活生计等的空间场所,行为活动与空间场所频繁发生互动并相互作用。海原县作为全国最大的回族集聚区之一,在这片丘陵沟壑地带保留了众多传统回族聚落与建筑,故此,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解析海原回族乡村聚落公共空间形态尤为重要。  本论文建立在田野工作的基础上,以建筑学为主,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对海原回族村落寺坊格局与村落中清真寺、道堂、拱北为主的公共建筑构成的公共空间形态进行梳理与研究,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探究应用文化人类学研究回族聚落的意义并提取出海原回族聚落中的文化人类学要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历史文献解读与实地参与考察,概述海原地区回族的宗教信仰与风俗文化,总结该地区回族村民仪式行为模式与日常行为模式的特征。其次,作为正文核心,立足于充分的田野工作之上,以实地参与观察为主,分别就“围寺而居的寺坊格局”、“公共建筑空间解析”两个内容展开论述,分析公共空间中回族村民的宗教行为活动与日常行为活动,及其对公共空间形态产生的影响。最后,在上述田野工作、案例调查、史料阅读的基础上梳理出“公共空间的当代演绎”,概述当代社会环境背景下公共空间的变迁。
其他文献
从最早的城市出现至今,每个城市的空间结构都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之中,总结其中规律,可以将其归纳为若干种演变类型。而从农业经济时代开始,码头、仓库等最初意义上的物流节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夏热冬冷地区的室内热环境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该地区的室内热环境比较恶劣,而且该地区的大多数建筑普遍没有采暖和降温措施,只是通过冬天关
近几年,保障性住房与绿色建筑成为我国住宅产业中的两大热点。绿色建筑理论使保障性住房更加完善,同时大量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也为绿色建筑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两者关系相辅
公共性日渐成为当下中国公共空间一个令人棘手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中小型公共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建筑,主要为周边社区居民提供公共空间,扮演着社区中心的角色,其公共性包含着
城市光环境建设是城市整体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优秀的城市照明规划不仅满足城市基础设施照明功能,提高人民居住质量,减少交通事故和犯罪行为的发生,更能够提升城市形象和品味,延长
目前我国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性化、高效率的公共服务设施越来越深入到城市生活的各个角落,新的公共服务功能需求与满足方式也在不断出现。可在我国广大的小城镇层级与区域
气候变化已经引起全球范围的关注,碳排放量的大幅增加成为学界公认的主要诱因之一。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社会时期,快速城市化进程和高速的经济增长伴随着大量的碳排放,所以现在是我
自从进入20世纪以来,农村建设热潮接连迭起。建筑学界内,面对我国目前如雨后春笋般接连破土动工“新农村居民点”和“新农村综合体”项目,主要的讨论与研究内容更多地指向物
本文属于导师李和平教授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南山地城镇文化景观演进过程及其动力机制研究》(批准号:51178479)的子课题研究:城镇化背景下西南历史城镇文化景观
近年来,国家开始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在这种思想影响下,高校老校区的发展模式已由外延式更新转变为内调式更新。内调式更新注重旧建筑的改造更新与再利用。那些建成时间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