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初的食盐“开中”政策,是陕商走出关中、赴扬经营淮扬盐业的关键因素。明代中期叶淇变法之后,扬州陕商实力有所削弱。时至明末清初,陕商走向衰败。究其原因,面对日渐强盛的“后金”政权和大清入主中原,陕商与晋商的态度完全不同,晋商逐渐成为大清“皇商”,而陕商却以明确的态度反清复明。加上李自成起义给关中带来的动荡以及“扬州十日”的劫难,扬州陕商遭到巨大打击。清初实行“招商承办”和“计口授盐”政策以恢复四川井盐生产,大量扬州陕商弃淮入川为贾。在获得巨额财富之后,不少陕商弃贾从儒,陕西三原梁氏家族就颇为典型,其发展到第五代、第六代时,家族中已无致力盐业经营之人,全部从事举业,陕商弃贾从儒进一步加剧了扬州陕商的衰败。明末清初扬州陕商的衰败并不意味着入清以后,陕商在扬州的经商事业销声匿迹,而是亦然在沿续着。一则仍有人到扬州经营盐业,并且资产雄厚。经过对史料的梳理,清代前期的扬州陕商共有九位:张恂、孙枝蔚、员洪庥、张于逵、王询、康邦侯、雷致雨、雷士俊、杨继槐;清代中后期则有五位:张兰、张霞、褚竣、吴蔚文、周莹。此外,以儒业为主的明代陕商后裔,还因“行盐执引”而保留着扬州府商籍,如郭础、梁鋐、王宾、梁浩之、杨中选、刘祈榖、梁观我、申甫、郭均、张四教、员燉等。这确实与明代多达“数百人”的繁盛景象无法相提并论。清代扬州的陕商人物,主要来自土地肥沃、经商成风的陕西三原、泾阳、临潼诸县,陕商迁入扬州后,大多居住在交通便捷、商业发达的江都、甘泉和仪征三县,地域分布很不平衡。陕商世代在扬州为贾,大多“世业淮盐”,有着家族性经商的显著特点,临潼张氏和泾阳郭氏就颇具代表性。尽管在陕商身上有着“干肉水囊老羊皮”、“人硬货硬脾气硬”和“陕棒槌”等标签,但在清代扬州陕商人物身上,还有“丈夫当读数千万卷书”和注重科举考试的文化追求,从顺治二年(1645)到嘉庆三年(1799)的一百五十多年时间中,扬州陕商家族中考中进士者十四人,举人三十七人,贡生十人就说明了这点。此外,清代扬州陕商还关心慈善事务,热衷修造园林和组建戏班等等,同样堪可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