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中国快速城镇化、城市居民乡村旅游需求高速增长、乡村旅游日益受到投资者青睐以及中央政府强调发展要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等大背景下,乡村旅游日益成为旅游地开发建设的热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卖点、学者探讨乡村发展新路径的关注点。乡村旅游集聚区作为乡村旅游由农家乐、休闲农业园、乡村旅游观光园等传统、分散发展模式逐步向土地集约、空间优化、产业高效、生态良好的新型发展模式的过渡,是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高级化指向。当前,我国正处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和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兴起阶段,通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以实证研究为基础,深入探讨和梳理乡村旅游集聚区基本内涵与构建路径,对于规范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过程中土地利用、产业规模、文化传承、景观质量及休闲环境营造等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参考价值。论文在认真梳理相关研究文献和实地考察总结基础上,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方法,从乡村旅游集聚区概念探讨、基本特征、类型划分等方面来对其基本内涵进行分析,给出乡村旅游集聚区规范定义,明确综合性、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布局优化原则、地方性(又称植根性)为乡村旅游集聚区基本特征。继而,论文从乡村旅游集聚区内部产业延伸与融合以及外部空间形态扩展与演化角度,分别借助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和“斑块—廊道—基质”模型工具将乡村旅游集聚区成长(构建)过程中的周期性与内部产业关系归结为产业孵化、产业延伸、产业融合、产业网络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将乡村旅游集聚区成长(构建)空间形态总结为乡村旅游功能区之间点、线、面三要素的有机互动与协同扩展,并以南京高淳“国际慢城”为实证地进行具体分析。最后,论文就研究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提出今后研究深化的方向及重心。论文主要特色与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研究内容前瞻性以乡村旅游集聚区为对象,并给出规范概念,就其基本特征、类型划分进行系统梳理;(2)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创新借鉴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与“斑块—廊道—基质”模型对乡村旅游集聚区产业融合发展与空间成长路径进行综合性阐述;(3)理论贡献和实践指导意义论文丰富乡村旅游研究理论体系,体现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发展的实践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