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回应——生成于场所变迁进程中的景观设计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nhua0213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里,存在着一系列古老的自然和人为场所.场所中积淀了其变迁进程中与之相关的种种物质层面以及精神层面的,显性和隐性的一系列自然和人为因素,并籍由种种线索呈现出来.因而场所并不是单纯的可见形态,而是精神的载体,这一载体所呈现的"记忆"使我们获得对自然意境以及人们世世代代积累的现世经验的认识和理解,使我们密切地保持与自然、历史之间的联系,籍此建立与周围世界积极而有意义的联系.在社会的变迁进程中,不断变化的人类生活和行为方式对场所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使得场所不可能凝固于一种被认定的"黄金阶段"中.实际上,场所的变迁改造常常负荷着巨大的社会现实压力,面临着城市急剧扩展带来的诸多矛盾.景观设计师一方面必须要平衡诸多矛盾,通过发展场所新的用途和活动赋予其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对场所记忆的回应来获得贯注在景观中的文化沉积以及对自然意境的理解,创造联系"新与旧"的作品,使得对场所的改造不至于割裂人类与自然、历史的联系,从而造成"场所的沦丧".在实践中,现代景观设计师向我们展现了许多诠释"记忆"的设计手法,其中一些来自于对传统经验的延续,另外一些则籍由艺术、生态学、建筑学等等其他领域新的思想和语汇的启发而产生.创新使得回应场所记忆的的形式语汇更加丰富,也使得当代景观设计更加趋向多元化和富有生命力.在关注具体回应场所记忆的细节的同时,对其产生来源的探讨可以帮助设计师寻找创新的途径.同时,对场所记忆的回应涉及到大量的主观因素,同样也是设计师关注的对象.该论文分别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探讨了上述的问题,并进一步结合研究生学习阶段所参与的工程实践——浙江绍兴黄酒文化博物馆及广场为例进行分析和说明.
其他文献
城市文化是城市形象塑造的生命,没有文化的城市就没有生命力。无论哪类城市,之所以能够被人们区分开,就在于它自身的文化和由文化反映出来的城市特色。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
本文从现代主义与地区主义的辩证关系出发,综述了地区主义的起源与发展,并以"批判的地区主义"建筑理论作为论文的重点研究部分."批判与建构"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文章在批判地论
抽象绘画赋予了当代艺术更强烈、更深刻的感染力,它的色彩表现手法和对空间的处理理念,被越来越多的设计造型创新者所吸取。同样,建筑的形态和空间表现与抽象绘画的空间塑造方法
萨拉齐自治区粮食储备库,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人民政府的所在地萨拉齐镇,始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近年来经济持续高
自然光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建筑空间的灵魂,自然光在建筑空间建构中具有重要的功能性和艺术性作用.论文分析了自然光的特性,对建筑的采光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论述,并
社区建设是城市土地的主要使用方式,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适宜的社区建设的模式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邻里是个较早的社区概念,国外的90年代后,新城市主义的进入,为邻里模
随着我国新一轮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村的基础设施及精神文明等各项建设有序展开。农宅作为新农村建设重要一环,需摒除现今农宅中存在的舒适性低、能耗高、技术落后等普遍特性问
日照和通风是人类居所不可忽视的条件,它们是可以运用规划、建筑手段而获取、改善和利用的。南方(广州)地区属建筑气候Ⅳ区,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南方住宅设计注重夏季防热、防雨
本课题希望利用高校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城市设计的最新理念、空间环境的最新理论,通过对国内外校园规划的实例分析,研究高校校园的变化及高校教学理念的改革对校园室外空间环
论文以宋人李诫撰写的《营造法式》卷第十四"彩画作"为基点,对彩画作制度进行逐字逐句的释读,对后附图样进行细节上的比对,并对彩画作每色制度中包括设色、纹样、构图等诸方